2017山大日记:聆听杨来青先生学术报告有感 詹逸珂

发布时间:2017/11/09 09:47:04   点击:  

11月8日 星期三 晴

  金秋时节,美丽的山大校园里天朗气清,落叶缤纷,景色宜人。我所在的历史文化学院也难得举办了“档案学术月”活动,由档案学系的老师们在这个月陆续邀请国内档案学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并与师生交流对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前沿的认识和看法。今天下午,老师们组织了“档案学术月”的第一次学术讲座,邀请青岛市档案局常务副局长杨来青先生来校讲学,并作了题为“数字档案馆与智慧档案馆建设”的精彩学术报告。
  下午1点20分,知新楼A1017便已座无虚席。大家陆续就坐,共同等待学术盛宴的到来。杨来青先生是从山东大学走出的杰出校友,毕业后在青岛市档案机构工作多年,成就显著。在他的努力下,青岛市档案局十多年前率先提出了建设“数字档案馆”和“智慧档案馆”的前瞻性计划,成为国内档案界的一面旗帜。杨来青先生从青岛档案的馆藏结构、工作特点、数字化提供利用以及智慧管理创新等方面出发,系统介绍了青岛档案局建设“数字档案馆”和“智慧档案馆”的思路和做法。杨来青先生认为,数字档案馆实现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呈现和共享,而智慧档案馆可认为是数字档案馆的“2.0版”或“3.0版”,不仅需要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和提供利用媒介,还需要我们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善过程控制,实现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综合、优质、有价值的知识成果。杨来青先生的报告深入浅出,结构层次鲜明,语言幽默风趣,他还时常结合自己早年在山东大学求学时的经历,与台下的我们进行沟通和互动,不时赢得阵阵掌声。整场报告气氛轻松活泼,内容丰富,令老师和同学们受益匪浅。

  作为学院档案学系的本科学生,杨来青先生的讲座也令我颇有耳目一新之感。杨来青先生在报告中介绍了许多档案业务部门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这些在平时以教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上是很难接触到的,这也无疑使我意识到了紧跟学科前沿、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档案承载着历史与社会的记忆,是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所系,也是我们以史为鉴、审视现在与谋划未来的重要依据。档案工作做得好不好,完成的到不到位,是否使档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决定了公共活动是否能够平稳运行,也决定了民族文化是否能够有效传承。但在信息化、网络化潮流席卷世界的大背景下,仅仅关注传统的实体档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努力实现档案馆管理客体、管理环境和管理模式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使静态的档案信息能够在信息时代发挥新的价值,焕发新的光彩。

  曾有哲人说过,世间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本身。面对信息化、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任何抱残守缺、不知变通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身为一名档案专业的在读学子,我也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要责任。我不仅要努力学习学科前沿知识,还应当积极感知学术动态,掌握高效的信息处理方法,了解最新的实践要领和工作模式,争取未来能够成为杨来青先生那样的业务骨干,为发展档案学科、守护档案文化、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和作用贡献微薄力量。就我个人而言,我也非常欣赏和感谢学院能够举办“学术月”这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因为无论对于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与知名学者进行观点的交流与思维的沟通,总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这使我们不仅能找到研究的兴奋点和兴趣点,还可以开阔视野,融会贯通,激发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迈出一个个坚实的脚步。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2015级 詹逸珂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