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2017温暖拾忆 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 许恒敏
发布时间:2017/11/16 11:36:26 点击:
11月15日 星期三 晴
翠桐路,便是西校宿舍楼群通往南门的路了。济南为数不多的上坡,也是我对这学校最初的记忆。
报道第一天,因为没赶上校车而气喘吁吁地走地满身是汗的自己和爸妈,一身狼狈地走进南门,因为那不起眼的招牌怀疑了半天人生(现在是了齐鲁医学部的牌子),从翠桐路一路向北赶到报道处,慌慌张张地弯着腰填一堆表格、好心学姐递上来纸巾擦汗告诉我别急。再次回到翠桐路进了宿舍,才感到如释重负。之后迎新了两年,遇到的娃们都没有我这般局促,想想也是好笑,年轻的时候把一切都看的夸大了。
之后的日子每天都要走这条路。背着大包每天去健身、为了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而去南门坐公车,后来43路通车了,就会拉着大行李箱慢悠悠地踏上回家的征程。我想,若把这三年的路径重合在一起,大概走过每个地点的动作都是一样的:戴着耳机,右手扶包带、左手不安分地拿食指肚抚过墙面、树干和路边能触碰到的一切(我这不讲卫生的、奇奇怪怪的癖好)。
当然,美好的记忆有很多。
有一年冬天第一次下雪,地上积雪很多的那种,特别喜欢下雪天的我和特别新奇的南方boy兴奋的不得了,你催我我催你的要去公园里玩雪,结果经过了翠桐路这一个上坡,眼镜被雨夹雪糊的视线模糊、浑身也冷的瑟瑟发抖,怂的不行的两个人抓了路边牙子上一滩雪象征性地打了打雪仗就达成共识回宿舍取暖了。
还有学生会变态的早上五点集合,去山里开运动会,自己揉着眼睛扯着嗓子点名,当时觉得苦,现在怀念的不行,再也没有这样的干劲了,身体最重要。
两年前宿舍还没修浴室的时候,我们都是穿着大拖鞋,从翠桐路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的。当时笑称能通过大家洗澡的穿着来判断年级:那些睡衣人字拖的,肯定不是羞涩的大一妹妹。
特别怀念的是浴室旁边的那家面馆(永远都离不开食物),不到一平米的小店,里面的阿姨正是妈妈的年纪,简陋的小房子外面只有一个招牌“妈妈的味道”,其实就是一种手擀面,确实让我们特别想念的味道,舍友们想吃手擀面了都不说“面”字,直接说“我想妈妈的味道了”。永远都有很多人在排队,也是我最怀念的校园地点之一。它旁边一点荷叶饼很是独特,筋道的面饼,里面放上酸豆角、麻酱、鸡蛋、辣条、菜、里脊,这样奇葩的组合,却让我在它倒闭之后念念不忘。前些日子遇到搬家的师姐,还问我荷叶饼还在不在,说这是她回学校的动力之一。可惜他们也是违建,不知都去哪里了。
一路走来,左右看看,有打网球的少年,看不到小说里描写的那种飞扬的汗水和帅气的面庞,但阳光打下来照到网上,刺眼的斑驳的感觉莫名让我印象深刻。另一边是拿快递的地方,小女生们偷偷讨论过韵达小哥比较帅还是申通小哥比较帅。
马路那头是掉渣饼和饼加肠很好吃的学翼,以及换了一波又一波的打印店,还有那个怎么照怎么丑的一寸照照相馆、不过那里的大叔兼职卖的鸡肉卷和茶叶蛋味道很不错。
再往前走就要到自己的宿舍楼了。
宿舍窗前的记忆竟然也这么多。记得自己学车五点起的时候宿舍不开门、翻窗出去被勾住了外套整个人挂在窗上,记得女生节的时候学长们给楼上学姐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情歌。学姐们开心地大叫回应,也记得偷内衣狂魔半夜拉窗子的那种惊悚。嗯,还有那怎么样也修不好的、吱吱叫的井盖。
宿舍楼的前面这片空地经历了好多。三年前,门口有很多树,夜晚是小情侣的约会圣地。某一天,伴着巨响,树木纷纷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健身器材—破旧的、并没有人使用的、用来晒被子的支撑物。不久,开起了一个小卖部,里面卖着油泼面、土豆粉、重庆小面,还有撒上蛋花的鲜虾鱼板面,经常会有小女生洗完澡后湿漉漉着头发穿着拖鞋出来带走一碗热腾腾的面。掌柜的是一对母子和她的儿媳,一口标准的济南话,却很热心肠。她的隔壁有一个一平米的小门头,想来学校里很少人知道此地,是一位勤工俭学的姐姐每天下午来这边做炒饭来补贴家用。饭味道平平,但姐姐人很好,在最后毕业之际认识了她,帮她宣传了一阵子。后来创城这两个地方都拆了,少了许多人情味。
不知道为什么,那两只天天在宿舍门口徘徊的猫咪不见了,相拥的情侣也变少了,分分合合的。当然也不排除是自己不再留意他们了。在那片空地里,曾对着录音机自言自语说着英语练口语,曾给家人、给重要的人打过电话,看着眼前的盏盏亮着灯的房间决定珍惜当下。满是情绪的一个地方。
转眼间已是四年,一放眼,看到的是美景,更是交叠在眼前的无数回忆。
本篇日记为“2017温暖拾忆”山大日记征稿活动投稿,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所触动,可为作者点赞,或留言支持。山大视点微信公众号也将进行投票活动,欢迎关注支持您喜欢的日记作者。您的支持将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也欢迎您投稿,详情参见山大日记主页通知。
【作者:公共卫生学院 2014级 许恒敏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