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18 10:23:35
点击:
多彩的秋日里,发生着多彩的故事。蓝蓝的天空,如同蓝蓝的心情。近来有感于周围的诸多变化,于是采撷点滴,记录下来几点思考。
与山大相逢。
当清政府摇摇欲坠,硝烟中,光绪朱批奏折,设立学堂的初衷是为天下储人材而非为诸生谋进取。从2017级学生开学典礼上樊校长的讲话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山大在历史上曾有过的两次辉煌,也殷切希望着山大能跟随着国家由逐渐衰落走向逐渐辉煌的进程在本世纪重现昔日辉煌。已在山大度过七年的我,感悟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诞生奇迹的潜能,需要去挖掘;也感悟到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各有特色,需要去发现。在这校园里,有一个工作室叫做“科技与人文面对面”,让我有幸邂逅了许多有趣的灵魂;有一门课叫做《社会医学》,徐老师体谅学生恰逢十一放假的心情,在外地开会期间特地飞回来上课,说:“这样你们就可以早几天回家了”;还有那位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李老师,缠着赴美访学归来的刘老师给我们讲国内外的变化。也许,这里并不是缺少动人的故事,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与科研相逢。
在2017年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开题汇报中,薛老师的一句话就点醒一个思路,他跟我讲要复习文献,凝练创新点”、;周三下午的《现代流行病学》课上,贾老师鼓励学生在科研中要发扬屡败屡战的精神,不要失去勇气,如果有雄心壮志,have a try;还有我研究生导师的那句敲打:“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字字珠玑,铿锵有力,我将永远铭记。周二下午收看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网络视频直播,邱勇院士把科研之路比作桃花源的探寻之旅,“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不可否认,科研起步是艰难的,但幸运的是,在热闹的科研世界里,我们前方总有领路人,身旁总有同行者,脚下总有前人铺下的基石。
与梦想相逢。
站在科研世界的大门,“科学家”是我心中的罗马,梦想着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也写在世界科学的高峰上。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对真理的探索,它们的一项研究、一种技术、一个政策,都有可能成就一批人的梦想。我想,这也许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人类的解放吧,人类文明或许就是这样在互相成就梦想中发展进步的吧,每取得一点突破是不是都意味着我们离先哲们一直追寻的“大同”更近了一步。青年兴,则国兴。这周二拿到了博士研究生科研实验记录本,沉甸甸的五大本,仿佛沉甸甸的期望。还是青年的我,幸运的享受着周围人们给予的包容和帮助,包括父母。现在的我可能只能做到力所能及的回报,那些力不能及的,请不要着急,倘若假我以时日,终将反馈另一种形式的贡献,可能是一种契机、一个合作、一份骄傲……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所以,抱歉了,倘若说我现在还有些自私,就请再纵容我自私地度过未来可能的3至5年求学时光吧。
尘世有清欢,俯仰终宇宙,无处不修行。
愿我们都能做行走在岁月间的歌者,谱写一曲华美瑰丽的无悔乐章。
本篇日记为“2017温暖拾忆”山大日记征稿活动投稿,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所触动,可为作者点赞,或留言支持。山大视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view-sdu)也将进行投票活动,欢迎关注支持您喜欢的日记作者。您的支持将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也欢迎您投稿,详情参见山大日记主页通知。
【作者:公共卫生学院 2017级 王培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