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2017温暖拾忆 文学院本科生 于洋
发布时间:2017/11/20 09:10:57
11月19日 星期日 晴
异乡的暮秋到底最像暮秋,而现在说暮秋也过时了,济南的冬天迫不及待地来了,它就像孩子一样,承载着老舍先生的溺爱和全国人民的文学憧憬,实实在在地钻进了山大人的衣襟和袖口,虽然我没来得及防备它调皮的肃杀,却依旧期待它传言中的可爱。
可是,离乡愈久的游子,愈是能体会到那种不经意的思绪和忧伤,一片秋叶就能将封存心底的乡愁勾起,在原本平静的心湖中漾起层层波澜。风扯槁躯尘袍旧,叶割蓬头浪子寒”,其中的滋味非局中人不能体会,文学史课总是给人诗意的灵感,仿佛眼前的一切景象都是诗语的外化: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触景生情,且行且吟,王摩诘的诗恰到好处,脚踩落叶的感觉很舒服。漫步林间,捡拾着盛唐气象留下的“诗兴”和“诗趣”,不禁悲喜交加,悲的是诗中萧瑟的意境,喜的是对这意境的真实拥有。
初冬的暖阳总是不经意地从残存的林叶中投射下来,洒在金黄的过道上。不禁想起孙奇老师课上提到的,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其中有一句:“蓝天为路,阳光满屋”,对照眼前的风景,霎时间别有一番韵味。我喜欢在这初冬的阳光下漫步,即使只有一边的路有阳光,我也会故意走过去,在阳光下漫行,是一种别致的幸福感,给人无尽的温暖和抵御肃杀的勇气。
大自然的智慧中蕴含着生命的哲学,岁月流转,时光飞逝,“已经过去一年了,真的好快啊……”我默默地想着,想着这一年多在山大经历的人和事,欲故作沧桑地感慨一句:“岁月磨平了我的棱角”,话到嘴边不禁又哑然失笑,怎么会呢?青春的热情和少年的精神尚未喷薄而出,就在这里做无病呻吟,伤春悲秋之态么?不应该的。我终究是喜爱盛唐气象的人,我想,中国的青年也应该有盛唐气象的,那是一种宏大开阔,自信勇敢,充满朝气和斗志的精神;我们是中国的青年,青年是最有斗志的人群,我们的眼总是向着未来,向着光明,向着希望的。盛唐诗是这样,山大的学子也是这样,中国的青年亦是这样!
本篇日记为“2017温暖拾忆”山大日记征稿活动投稿,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所触动,可为作者点赞,或留言支持。山大视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view-sdu)也将进行投票活动,欢迎关注支持您喜欢的日记作者。您的支持将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也欢迎您投稿,详情参见山大日记主页通知。
【作者:文学院 2016级 于洋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