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 山大日记:赴中国政法大学交换生 秦亚琳
发布时间:2017/11/21 10:28:53 点击:
11月20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小原突然对我说:“日常想念济南,想回山大。”我应道:“刚看见教务处通知,下学期的交流伙伴有山大,要不咱们申请交流回去吧。”话是玩笑不假,但心愿却是真的。
现在是2017年11月,离开山大的第4个月,交流期限还有9个月。不知我算不算交流大军中多愁善感的那一类,有种,背井离乡的漂泊感呢。
交流的大学虽在北京,但地处六环,可以说是偏僻荒凉,周边设施远不如洪楼齐全,再加上交流生的身份,很多事情不方便:去趟“城里”,要坐两三个小时的地铁;不敢生病,因为附近只有一家小小的药店......院里同来交流的有3人,我和小原有幸分到了同一个宿舍,尽管如此,孤独感和不适应还是有的。新的舍友,年级不同,专业有异,上课时间对不上,作息规律需要磨合,甚至观念和习惯也大有不同。有次为一个新舍友庆生,本是热闹的氛围,我和小原却不约而同地“感觉我们好多余。”
来到一个新环境,接触一批新的人,你原本不属于这里,人家也有自己早已形成的圈子和习惯,虽说“既来之则安之”,但适应和融入,总归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其间伴随着种种微妙的心境,难以描述的复杂感情,今与昔的对比等。有一次山大的学弟问我“交流生活如何?”我想了想,只能告诉他“学校是好学校,教学水平也不错,但我还是更喜欢山大,更喜欢我们的家。”
洪楼西门10点后的烤冷面,百喝不厌的鸭血粉丝,最喜欢的艺术阅览室和高脚凳,公教楼小商店里总是风风火火的阿姨。中心负一经常不开的竹筒饭窗口,北门的蜜雪冰城和柒面,“冰火两重天”的文理和蒋震,周五晚上在大活排练的合唱团。兴隆山的妖风和运动会,一直没吃到的“网红炒酸奶”,传说能看见山的宿舍,豪华而舒适的图书馆。清晨的小树林里还有阵阵读书声吗?散步的人群和跳舞的大妈依然准时出现在黄昏的操场吗?分散各地交流的同窗,近日过的好吗?
我知道自己想念的不单单是这些,更重要的是一种氛围。国庆返校,走在洪楼的小路上,秋风有些萧瑟,行人也异常稀少,我却莫名地感到踏实与亲切。
回家的感觉呢!
【作者:外国语学院 2015级 秦亚琳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