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刘静
发布时间:2017/11/24 14:09:33 点击:
11月24日 星期五 晴
这个月我们正式开始了大四这个阶段的见习,虽然在开学初就已经了解了从这个学期就开始的教学改革,从大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到增长临床教学安排,一开始注定是不适应,经过两个月的理论学习,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当真正面对老师的提问,第一次自己问诊查体,第一次讨论病例,并非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而是并没有学会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梳理好,然后应用于临床。
我们小组的第一次见习安排在了血液科,正式开始时,和课堂上严肃的氛围不同,小组的学习更加自由。针对见习前的准备,大家分别讲解了自己负责的疾病,然后老师提出问题,组员们一起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从病房里拿出关于相关疾病的病例,从现病史既往史到化验检查,像临床一样去思考,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所有的知识都已经在课堂上见过了考过了,为什么到应用的时候还是感觉茫然无措。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所在,其实就是练习不够,思维模式出了问题。三年的学习来我们更习惯的是病因、机制、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治疗、预后这样的单向思维,但对于临床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两个方面又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等等。这次的见习就是我们第一个大量练习、进一步锻炼临床思维的时机,希望在这段时间过后,自己可以有进步。
第二个让我颇有感触的要数血液科的老师对我们说的一段话,我们都知道身体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是紧密相连的,对于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生理指标,更不要忘了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可能有时候医生扮演的是一个负情绪的承担者,“常常去安慰”。并不是说一切的情绪作为医生都要照顾,但是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情绪,更有利于生理疾病的治疗,同时良好的沟通和反馈也是有好处的。想到我自己,生活中的我并不是能够快速排解负面情绪的人,那么面对这方面的问题我还是有点忐忑的。可是在开始,我可以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让患者感受到我是关心的,是用心的。毕竟,只有患者和医生互相信任,才有一个良性循环。
第一个月的见习让我意识到了以往学习方式的错误,也明白了该如何纠正。临床上的学习远比课堂直白和严肃,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也期待自己的进步吧!
【作者:临床医学院 2014级 刘静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