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2017温暖拾忆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学生 孙泓

发布时间:2017/11/29 10:05:57   点击:  

11月28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马原的考试日,也是马原的最后一课,更是我们与孙老师道别的日子。然而,马原课上的点点滴滴,却依旧历历在目。
  还记得这个学期我第一次听孙老师讲课,便感觉耳目一新。在正式上课前,孙老师先给我们放了一段短片,诙谐的评论,生动的画面,给我们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门。此后的每节课,孙老师都会在课前放一段有趣的短片。在这节课上,孙老师还详细阐述了这学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与传统方式不同,孙老师将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她的讲课,另一部分则完全交给同学。前几个周主要是时政分享,由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当前热点事件的看法与态度,同学们分享完之后孙老师再统一进行点评。不得不说,时政分享一方面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引导同学们积极关注时政,另一方面,也给了同学一个展示自己与了解他人的机会。很多同学的分享也引发了我的共鸣,并且使我能够进一步地审视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全面看待问题。
  后几个周则是时政分享与课本讲述相结合,由同学们对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并且分享自己在研读课本时遇到的疑惑与不解。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的差异显而易见,当同学们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时,他必须仔细研究课本,甚至找相应案例来增进自己的理解。我还记得我向同学们讲述的内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了更好地分享,我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历史的相关进程与争论,身为理科生的我第一次发现哲学竟然是如此有趣的事情。
  文章最后,我想浅谈一下我理想中的思政课。思政课承担者传递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塑造国民精神面貌的使命。为此,就要在传统思政课体系之外,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分享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在参与过程中查漏补缺。孙老师的课程正是坚持了这一方法,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真正将课堂时间给予同学,积极鼓励同学们参与到课程中来。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树,在于建筑可造之材,让才有所用;育人,在于塑造可用之人,让学生有所长,能所用。希望孙老师能够坚持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我们山大的思政课能变得更好。
  本篇日记为“2017温暖拾忆”山大日记征稿活动投稿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所触动,可为作者点赞,或留言支持。山大视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view-sdu)每天进行投票活动,欢迎关注支持您喜欢的日记作者。您的支持将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也欢迎您投稿,详情参见山大日记主页通知。


【作者:管理学院 2016级 孙泓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