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 山大日记:2017温暖拾忆 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杨堃
发布时间:2017/11/30 09:16:23
11月29日 星期三 晴
在2017年的春天伊始,我们开始了《诊断学》的学习,这门困难重重的基础与临床衔接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临床医学的大门。运用这些体格检查的知识,我们不需要标准化病人,我们就是自己的病人。怀疑自己有病这波热浪就这样悄然兴起,愈演愈烈。
还没等学会甲状腺的视触叩听,班里已经有不少同学表示自己可能得了甲亢。淋巴结究竟是何方神圣,同学们指着身体不同部位的小凸起,不约而同地怀疑是淋巴结肿大。摸着自己圆滚滚的小肚子,庆幸这移动性浊音只是自己吃多了。
在一项项否决了各种潜在疾病发生在我身上的可能性后,我日益肯定了自己的心脏病:没有任何诱因的心悸,操场上没跑几步便憋喘,心脏听诊时解释不明的杂音,胸骨后的疼痛,还有自己不断增长的体重造成的心脏负担......随着确诊证据地不断增加,我的担心像极了随时喷发的活火山,日益焦躁不安。
于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早早的醒来,加入齐鲁医院就诊的大军,做好发现自己重大疾病的心理和思想准备,毅然决然的挂了一个心内科的专家号。看着熙熙攘攘的就诊患者,忍不住哀叹自己来医院,不是披上潇洒的白大褂,而且等待医生宣判自己的命运。
叫号台上终于出现了我的名字,“老师您好,我是对面山大的,刚刚学了诊断学,我觉得自己······”,话音还没落,医生打断我,转头对帮忙开单子的护士姐姐说:“给他把挂号费退了,他什么毛病也没有。”
我连忙解释“老师,我会莫名的心悸,会不会是心律失常?”“那是因为你们考试周快到了吧。”
“老师,我听诊心脏的时候有杂音!”“下次记得别隔着衣服听诊。”
“老师,我去操场每跑几步就憋喘!”“缺乏锻炼。”
“老师,我有时候会胸骨后疼痛,尤其平躺的时候!”“不用怀疑主动脉夹层,最多就是胃食管反流。”
“老师,我爷爷也有心脏病,会不会家族遗传呀?”“你爷爷多少岁,你才几岁?”
每一项自己推论的诊断依据都被老师否认,唯一可以确诊的就是,我得了“医学生怀疑自己有病”综合征。这段经历,让我在感叹临床老师熟悉我们医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同时,深刻意识到自己学艺不精,离成为一名可以诊断疾病拯救生命的白衣天使,差得太远太远。
本篇日记为“2017温暖拾忆”山大日记征稿活动投稿,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所触动,可为作者点赞,或留言支持。山大视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view-sdu)每天进行投票活动,欢迎关注支持您喜欢的日记作者。您的支持将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也欢迎您投稿,详情参见山大日记主页通知。
【作者:临床医学院 2014级 杨堃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