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2017温暖拾忆 政管学院本科生 王诗源
发布时间:2017/12/04 23:16:07 点击:
12月4日 星期一 晴
“温暖”一词映入眼帘,脑海里一帧一帧地放映过许多画面,但我最想说其中的一个故事。
还记得在新媒体中心的试用期期间,领到的第一份任务就是做中秋节群像的选题。我采访的对象之一是青岛校区曦园食堂的一位厨师,约好的时间是晚上七点,我提前了半小时从宿舍出发。步入十月的青岛已是瑟瑟秋风渐起,夜越发长了,灰蓝色的天幕下一抹将圆的月亮渐渐升起。远远地,食堂暖黄的灯光像是屏蔽寒冷的避风湾,我一路小跑躲了进去。
一楼的大厅,刚坐下开始吃晚餐的几乎都是食堂的工作人员了,他们还穿工作服,经过一天的忙碌终于有了一些闲暇的时间。食堂的林负责人和卢师傅一起过来接受了我的采访。卢师傅是五元菜窗口的制作厨师,白色的厨师工作服整齐穿着,真诚的笑容让人觉得亲切随和。谈到中秋假期,他说:“这假期不回家了,得保障食堂的正常供应才行,不能没人值班是吧。学校需要我们,我们就做做贡献嘛。”“那会不会想家呢?”他摆摆手,有些腼腆地笑着:“没觉着,已经和家里打好招呼了的。”但一旁的负责人却“拆台”了:“他啊,平时在家过中秋都是做一桌的拿手菜,今年不能回去,就特意做了月饼邮寄回家。”
我们都笑了。一枚亲自用心从制皮、和馅到上色、烘烤的山大月饼,默默诉说着的,是离乡人的思念与坚持。制作的人用心备至,品尝的人也一定心感温暖。
采访结束后,食堂的负责人把问题又抛给了我:“孩子,你中秋节回不回家啊?”我愣了愣,笑着说:“不回去了,家在南方呢,太远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那记得来食堂的南方菜窗口尝尝。我们可是专门去南方学的手艺。”
相知于味,相忆于味。
想起来第一次尝食堂的鱼香肉丝,和好友碎碎念:“怎么这么咸啊,还不够辣。”但就算这样,每周还是忍不住去点一份。似乎也没什么别的原因,也许只是叫着熟悉的菜名,想着家的味道吧。因为吃不到,所以惦记。哪怕只是挂个相同的名字,也还是因为和心里的味道不一而常年常想。它有个通俗的名字叫“欠一口儿”,还有个诗一样的名字,叫“乡愁”。
今天的曦园食堂,依然亮着暖黄的灯光,映着门前有些落寞的灌木枝桠,映着下了晚课的学生口中呼出的白气。今天的食堂厨师们,也一如既往地把温情揉进面点,守护着美食与年岁。
许是人间烟火味,最慰凡人心。
本篇日记为“2017温暖拾忆”山大日记征稿活动投稿,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所触动,可为作者点赞,或留言支持。山大视点微信公众号(微信号:view-sdu)每天进行投票活动,欢迎关注支持您喜欢的日记作者。您的支持将作为评奖的重要参考。也欢迎您投稿,详情参见山大日记主页通知。
【作者:政管学院 2016级 王诗源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