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能动学院研究生 张鑫
发布时间:2017/12/10 10:12:53
12月9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有幸观赏了山东大学第二十八期团校“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讲座暨《山大故事》首场演出。演出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山河少年”这一节目。节目主要介绍了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先生。
王淦昌先生曾在德国深造学习,于1934年回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在先生回国前,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然而他却毅然选择回国,面对挽留,只留下一句,“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现在,我的祖国正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后来王淦昌先生被安排从事“两弹一星”研究事业,这需要他放弃自己熟悉的领域,一切从零开始,而为国锻造重器,更是需要他隐姓埋名,不再发表科研成果。面对这一切,王淦昌先生仍是只有一句:“我愿以身许国!”
之后便是漫长的坚守:易名王京,离家28载,学术界消失17年……相传一年除夕夜,王淦昌先生与邓稼先先生在帐篷里喝酒,邓先生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人抱头痛哭……
王淦昌先生对中国核武器之重要,在苏联核专家撤退回国时的一句话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有王淦昌。”
一位学界泰斗,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历黄沙,行戈壁,履高原,饮苦水,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凛风骤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所有的原则与信念,皆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王淦昌先生用一生践行了自己对祖国的诺言。
对于科学家个人,诺奖或许是无上的荣耀,而对于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胜过十个诺贝尔奖。”就如节目中所说,中国可以没有人叫“王淦昌”,但不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可以没有诺贝尔奖,但不能没有大国核盾。“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填法。然而在中国,总有一些人像王淦昌一样,在前一个空填入了“自己”,在后一个空填入了“祖国”。
这就是中国学者的气节,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如战争年代的先烈们一般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有像艰苦岁月中先生们的经天纬地之才与坚忍不拔之志,然而他们所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热爱祖国,忠于信念,甘于奉献,坚韧不屈,却需要我们去牢记与传承,用一生去追寻和奉行。
愿中国少年,自强不息。
愿山河永固,国泰民安。
【作者:能动学院 2016级 张鑫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