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年12月22日 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袁薇薇
发布时间:2017/12/23 00:29:45 点击:
12月22日 星期五 晴
人总要有一个时机,直起因匆忙赶路而弯的腰,抬头仰望星空。
——题记
星期五下午照例是没课的,正巧系里通知有一位神户大学的教授来作讲座。机会难得,而且粗看讲座主题“文学史与思想史之间”,觉得挺吸引人,我便和同学一起去听了这场讲座。
刚走进讲座所在的教室,有点吓一跳。专业课老师(包括系主任)几乎都在前排坐着,我还看见了几位认识的研究生学姐,心里不由有些打鼓,怀疑自己够不够格参加这种讲座。不过想着既然来都来了,听听总有收获,我还是乖乖找了个位置坐下。
一个小时的讲座听下来,我由衷感觉其时间虽然不长,但信息量巨大。讲座几乎包含了对二战前后,日本国内研究语言和文学关系的主要学者、及他们所持观点的介绍。对于大二的我来说,里面的许多人名其实连听都没听过,但讲座报告人绪形康教授却能举重若轻地对他们进行梳理和比较,一方面帮助我们较容易地了解了重点与关键,一方面也体现了他深厚的学问修养。
讲座结束后,看着草稿纸上随笔记下的关键词,我思考这场讲座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固然和专业人士相比,自己手头没有什么与之相关的论文或研究项目,目的性不强的必然结果便是收获的零碎以及讲座能带来意外之喜。一些自己原本不知道的领域被填补,然后生出丝线连接起自己原本知道的领域,完善着整个知识网络。比如我知道了自己所喜爱的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她的父亲其实是知名语言文化学者,其学术著作颇具影响力。当然,同讲座的参与者,老师或前辈,肯定也有自己的收获,虽然深度不及她们,但我自有独属于我的进一寸的欢喜。
绪形康教授全程用中文完成报告,并且在一开始便表达了对中国与山东的喜爱,末尾还说期待山大学子来神户大学交流。听后我的心里暖暖的。友好文明交流之风,通过有识之士从一衣带水的邻邦东瀛传来,自己也要努力,为这般美妙的过程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外国语学院 2016级 袁薇薇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