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校博物馆参观者 谭海燕

发布时间:2017/12/28 21:22:48   点击:  

12月28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下午,蒋震图书馆党支部组织大家参观山东大学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坐落在知新楼A座,走出电梯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山东大学博物馆”几个醒目的大字。
  山东大学博物馆的历史可谓非常辉煌。1995年10月山东大学博物馆成立并对外开放。考古系历次田野发掘,使山东大学博物馆考古文物收藏的数量和质量居于全国高校之冠,馆藏文物近3万件,包括了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甲骨、砖瓦、墓志铭、钱币、书画等不同门类。2011年10月,博物馆新馆在中心校区知新楼27层、22层落成开馆,新馆面积达4000余平米,以历史文物收藏为特色,同时包含有校史陈列、书画艺术陈列等内容。
  走进山东大学博物馆,心情难免有些激动,听着解说员耐心细致地讲解,看着各个时期考古发掘的文物,真恨不得多长出一双眼睛,多长出一副耳朵,把看到、听到的都记下来,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就忘记。解说员指着橱窗里的一幅水墨画说:“这是清代画家高凤翰的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古怪的陶器,旁边的题记中写着:‘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老翁拾来插缾供,得结莲房碗大饶。’这幅画引起山东大学历史系韩连琪的注意。根据韩连琪发现的线索,1959年11月,刘敦愿与历史系蔡凤书、教务科孙坚奋一同前往胶县,果然在介子城东高凤翰家乡北三里河村,找到了一处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当时,刘敦愿惊喜地指着崖坡上的一个灰坑喊道:‘就在这里!’赶紧跑过去发掘坑内积压的残碎陶片。当地群众说:‘这类陶片不用挖,遍地都可捡到。’刘先生挖掘了一个较大的完整灰坑,装了两木箱陶片石器,运回济南,进行整理绘图,并且在1963年第2期《文史哲》上发表文章,题为《根据一张古画寻找到的龙山文化遗址》。”解说员的解说引起大家会心一笑,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眼前,历历在目。
  参观完了文物展区,一行人又参观了“春华秋实”展区,橱窗里展示了早期野外考古的工具、笔记以及参与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的合影。同行的老师突然指着合影中的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说:“他就是我以前的邻居啊!我们都住在筒子楼,他是山大历史系毕业留校,那时候才刚结婚不久。”
  我追问道:“现在呢?”
  “现在,现在时常在电视里看见他,他已经是考古方面的专家了,也得有五十来岁了吧。叫什么来着?哎哟,名字就在嘴边,想不起来……”
  我又看了看照片,照片里有一张青春的脸庞,充满了朝气和希望,照片下面写着时间是1985年。山大人造就了山东大学的辉煌,山东大学博物馆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山东大学的发展与成果,也记录了山大人的努力与付出。
  离开了山东大学博物馆,外面正是傍晚时分,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几只倦鸟拍打着翅膀飞回巢穴。我的心仿佛还留在博物馆里,总觉得漏了一些东西没看,如果还有机会,一定要再来参观。


【作者:蒋震图书馆 谭海燕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