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管理学院本科生 王晓博

发布时间:2018/01/03 23:41:18   点击:  

1月3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下午三点左右从齐鲁医院回中心校区。因为手机已经没电了,而且没看到地图上标注的公交车站,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走,路上车很多,行人很少,正当我像无头苍蝇没有方向的时候,一位阿姨走过来,我便问:“阿姨,您知道这附近有公交站吗?”阿姨用別嘴的普通话对我说:“往前走,那棵树中间就是了,这里没有站牌。”我万分感谢,于是又往回走去,站了一会儿,车没来,突然听到对面有人叫:“小伙子,小伙子。”我往对面一看,还是那位阿姨,她大声喊着说:“还往前走一点儿!”我点头示意表示明白,于是我继续往前走,回头看她,她依然在对面,离我不远的地方,就那样一直站着,看到我走到了,就又喊起来:“停,停,就是那儿!”我站定之后,大声喊道:“谢谢您!”她点头示意。我看了一下手表,心想:末班车不会走了吧。正担心呢,我朝车来的方向看去,却发现,那位阿姨依然站在对面,脖子因为深秋的凉风而往衣领里面缩着,脊背也弯曲起来,以免寒风吹进去;两手也因为寒冷,插进袖筒里面;可能因为长时间的站立,脚如果不动弹就发凉吧,她不自觉的跺了跺脚;她一直看着我,时不时还会看看车来的方向。瞬间,我鼻子酸酸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突然想起每次送我到村口,迟迟不转身的姥姥,也突然想起上大学的每一次离开家,盯着我背影的妈妈。很复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有这么一位别人的妈妈帮我指路。直到我上车走后才转头回家。在公交车上,我回头看着她的背影,一直到车转弯,她,消失。
  这不禁让我想起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件事儿,我们几位小伙伴去一个乡镇里面的家族企业收集问卷,活动结束之后,我们便准备回去,可是记忆出现偏差,我们迷了路,用手机导航也分不清方向。走了好久,可是越走越远。正当我们着急的时候,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妈跑过来问:“你们是干什么的呀?”我说我们是山大的学生,迷路了。她听了之后说:“你们走远了,我带你们出去,别着急哈。”我们高兴的不行,连连道谢。她边带我们走边对遇见的每一个人说我们的情况,她还特意去几户人家问有没有车,可不可以送我们到路边。我们想真的是太幸运了,遇见这位好心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走着走着被她询问的人都出现怪怪的眼神,我们相互看了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反正就是怪怪的。结果是,在大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的搭上了回招待所的车,刚上车司机便问:“你们不是本地人吧?”我们问:“不是,怎么了?”司机继续说:“哦,难怪,你们知道吗?他是我们这儿的疯子,精神上有些问题。”他的语气是鄙夷的,我们都能感觉到。我们没接话,相互看了看。其中一位小伙伴说:“真的?好吓人啊。”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另一个小伙伴说:“没什么吓人的啊,她热心的帮助了我们,比那些既不给咱们指路,也不理睬我们的人好多了。”我们点了点头,心里暖暖的,但同时又是悲伤的。车开动了,当我抬头的时候,在后车镜里,发现那位别人口中是“神经病”的大妈,依然满脸微笑的跟我们挥手,一直挥,一直挥,然后慢慢的消失在视野中。
  不管是帮助我坐上车的阿姨,还是热情为我们指路,别人口中的“神经病”大妈,或多或少的都可以看出来人性的善恶美丑。虽然渐渐的我懂得,世间对错,黑白并没有太明确的分界线,可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对错,善恶的标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按照自己的标准来为人处世,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言行。宁远在《有本事文艺一辈子》中说:“生活不可能永远呈现它甜美向上的一面”,而“我们都努力着,向着光的方向。”
 

 




【作者:管理学院 2016级 王晓博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