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2 08:52:16
点击:
终于再一次读完了《民国风度》,一本我爱不释手的书。高三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的,于是班里很多人都买了,我也不例外。即使在高三复习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我仍旧坚持读完积累素材,并且写作文的时候经常用里面的例子。
再次读一遍,又有不同的感受 。作者意在于历史记忆深处,激活一段陈年往事。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徘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书中这样写道: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这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民国的那些大思想家学者,一心钻研学术,还有很多清华、北大校长,致力于学术独立,创办了这些知名大学。衡量一所大学好不好,不是看它的占地面积、校舍楼房、先进仪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留下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的大学,吸引凝聚了最优秀的老师,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开启了他们的心智。高三那年,读了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的故事,南开南开,越难越开,张校长艰苦奋斗、呕心沥血创办了南开学校,其精神让人愤慨,当时的我更坚定了要考南开的信念。虽然高考以十几分之差没有实现,但对它的这份执念,对校长精神的敬佩,留在了我心中。
民国文人学者中,有专讲庄子的狂狷的刘文典,“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邵飘萍,仗义执言、以身殉报的林文水,搬运物资转移人的企业家卢作孚,也有高中历史老师经常提到的史学大家陈寅恪、蒋廷黻等。他们思想独立,名士风流。钱钟书偏科上清华,钱伟长历史中文满分,但物理化学数学却只有几分被破格录取到清华大学历史系。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并在那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民国那些人以其独立的风骨和姿态,精神长留历史上。他们不应该被我们遗忘,钩沉那段往事,学习并永远缅怀他们。
【作者:管理学院 2016级 李洁妤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