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3 23:10:15
点击:
今天高中母校开学上自习,亲戚家的孩子正要返校,但是行李太多,便把我叫去帮忙。自从去年寒假回校以来,这一整年我便没有再踏入母校——那是一个充满众多回忆和复杂感情的地方。我曾在那里奋斗了三年、度过了难忘的高中时光;但也是在那里我经历了压力、失望,最终的高考也不尽如人意。每每接近这个地方,一幕幕好或不好的回忆便涌上心头,内心五味杂陈;甚至是路过,也只匆匆一瞥就继续赶路,从不敢多张望几眼,生怕想起那些陌生又熟悉的人和事。如今有任务在身,虽然十分纠结,但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前往。
站在母校的大门口,怀旧感扑面而来。彼时温柔的夕阳将白色的教学楼渲染成大片的暖黄色,金属栏杆、玻璃幕墙和小广场的瓷砖辉映着绚烂的金属光泽。我又想起了从前的无数个下午,我也曾背着沉重的书包,迎着最后这一缕余晖,从一个个假期返回我的“战场”。阳光总可以给我片刻的好心情,我把它看成与未来沟通的机会——我知道未来我仍可以看到它,只不过是用一种悠闲放松的心情去欣赏,就像现在这样。
旁边的谈话声将我拉回现实,是两个高中生在谈论作业的题目。他们所说的曾经是那么刻骨铭心地记忆在我脑海里,如今却变得模糊起来——高中的知识遗忘得厉害。高考改革之后文理不再分科,如今高中的课堂、考试、作业,我早已不再熟悉,只剩下公式、作文、例题交织在一起的片段。高中生们的脸上挂着焦虑紧张的神情,却透出一丝隐隐的兴奋。就像那时的我,一方面伤感假期逝去,不得不回到书本和试卷里去;另一方面新学期的来临意味着自己离最后的解放又近了一步。
提着行李走进学生宿舍楼,楼梯上搬东西的学生和家长来来往往,人人都迈着紧凑的步伐,一股紧张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家长们的惴惴不安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孩子,他们虽是来帮忙,更多时候只是忸怩地站在一边,看孩子自己收拾,生怕哪个动作不小心反而给帮了倒忙。高中压力大,有时大到不愿跟父母心平气和地讲话,大到无缘无故向父母发火撒气。我后悔也曾这样做,给了他们同样的精神负担,却又帮不上忙。
天色已黑,教学楼灯火通明却又阒寂无声。我蹑手蹑脚地爬上五楼,倚着栏杆向远处眺望。这里视野开阔,我曾在这儿度过每一个喧嚣而又孤独的课间——近处黑暗而安宁,车水马龙的主干道被淹没在一排排低矮的老旧建筑身后。黑暗向四周延伸,只有很远很远、仿佛天边的一座高楼上闪耀着缕缕灯光,我从没有去过那里,便把它当成神仙的居所和内心的灯塔。只有凝视它的时候,我才能暂时抛开眼前无穷无尽的题目和考试,忽略身后近似发泄的嬉笑打闹。
转头看向教室,明亮的灯光把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照得很清楚。我看到了课桌上墙一般的书堆和花白的试卷,还有一张张冥思苦想、稍显疲态却又不敢松懈的面庞。我走过每个窗口时,总有几双眼睛正巧飘离书本与我对视,倏忽又带着疑惑和谨慎回到它原来盯着的位置。这一切是这样有感染力,我似乎再次回到了那一个个漫长又短暂的夜晚,坐在灯火辉煌的教室里,一门心思扑在该做的事情上。然而离开了这个地方,那种状态似乎也逐渐离我而去。大学里有了手机、有了电脑,但少了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做事风格,也少了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延的勇气。
当我走出校门口时,内心的感受与一年之前迥异。也许一年前的我仍然无法坦然面对高考的不顺利,但现在的我却多了一份淡然。摆脱功利心的干扰,高中生活留给我的,是一生都可以汲取的精神财富和勇气源泉。暂别了母校,我想将来我们还是会再见面。
【作者:经济学院 2016级 李元绪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