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8山大日记: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王珍珍
发布时间:2018/05/19 11:02:32 点击:
5月18日 星期五 晴
今天上午,我们去了新生儿科见习,与以往不同,这次,我们进入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了实地观察,同时作为最后本学期一次儿科见习,我感受颇多。
这次我们见习分为理论授课和病房见习两部分。早上八点半,我们小组成员准时到达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因为病患的特殊性,我们进入时要先在门外按门铃,得到身份确认后才允许进入。同时要在门口戴上鞋套。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生儿几大常见病之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简称HIE)。因为见习内容均已提前分配,所以由指定同学用ppt讲完课程内容以后,带教老师陈老师又结合着经验和临床为我们讲述了一遍以加深印象,同时,负责的老师还带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关于新生儿窒息的内容。随后,我们一组十余人分两批进入了NICU参观。
因为NICU里大多是早产和患病的新生儿,所以我们见习的消毒标准格外严格。除了必备的隔离衣,帽子和口罩,鞋套,还要严格地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消毒。我们一行五人是第一批进去的,第一个看的孩子就是一个仅有780g的早产29周的新生儿。若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想象还会有这么小的孩子。整个身体差不多如成人手掌一样大,皮肤很薄,呈绛红色,据老师说,因为他的表皮还没长出来,现在所见的皮肤都是只有真皮。因为在暖箱里,老师打开把手以后又消毒了一遍才进去接触新生儿。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直观地看到了早产儿的特点。头的比例比正常孩子要大,耳壳很软,贴附在颅骨上。头发细而少,乳腺结节几乎看不到,指(趾)甲未达指(趾)端,同时足底纹理很光滑,纹理很少。这些虽然都在书上是看过的内容,但是当我们真正看到,印象就更加的深刻。NICU里病情较严重的新生儿都放在单独的透明暖箱里,进行24小时脉氧监护,有的还在插着呼吸机或者吸氧。同时在暖箱盖上面覆有被子,防止外源光线持续刺激。一些有黄疸的新生儿还在照着蓝光。
接着,我们看了一些情况良好稳定的孩子,老师给我们演示了课本上讲的新生儿的握持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测试了一下肌张力等等。经过治疗恢复较好的一些孩子这些反射基本都能完成,我们也体会到了从课本到临床的不同的感受。随后,老师和我们说,新生儿虽然看着很脆弱,但有时候奇迹就发生在身边。她讲起有一个病例,新生儿27周早产,体重只有500g,经过救治以后总是不能撤吸氧的鼻导管,就这样坚持吸了7个月的氧,即使在过程中PaCO2(二氧化碳分压)达到了115mmHg,超出正常值两倍多,也仍然没有出现脑出血等并发症,最终有一次,撤管以后他恢复了自主呼吸,并且稳定了下来。老师说,因为家长和医生不放弃,也因为这个孩子顽强的生命力,他活了下来。以后随访情况都很好,现在已经要上幼儿园了。我们听完以后也感慨医生的救死扶伤的责任,恐怕就真真切切地体现在这样一个个病例中。在生死线上的拉锯战,谁都不能保证最终的结果是怎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挽回和守候。
这学期的儿科见习已经结束了,这期间,带教老师都很认真负责,我们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的高尚。隋唐医学大家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论》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今后我一定时刻提醒自己,坚定医学信念,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良医!
【作者:临床医学院 2014级 王珍珍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