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8山大日记:软件学院本科生 彭雨鸿
发布时间:2018/07/10 08:43:34 点击:
7月9日 星期一 小雨
今天下了课,我和同学便跑去看最近大火的《我不是药神》,火急火燎地赶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场四分钟了。
电影里大多数白血病人因为买不起每瓶四万的天价格列宁成为了只能等死的人。而喜马拉雅山另一边的印度却能生产出同样药效的便宜药,每盒不过500元,然而该药品并未进入我国的药典中,如果国民购买回国算走私。
电影的冲突是以医药公司的合法权利和吃不起药的白血病人的生存权为中心的,我们到底是应该保护付出天价研发费用的医药公司的合法权利,还是支持普通白血病人希望活下去的强烈愿望呢?在观看时,我心中的天平慢慢地倾向后者,我相信这也是导演的天平。电影最催泪的片段,便是那位得了白血病的老奶奶向警察的声声乞求,而在电影中医药公司的代表,衣冠楚楚,嫌弃警察手上的血,算是电影中反派的角色了,尽管我知道导演在极力地避免感情表达偏差,不想传递给观众有色眼镜。
看完电影回来,我和室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们也在共同的探索中渐渐地了解到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其实,医药公司定价系统是十分繁琐和复杂的,一种药,把它研发出来的成本多在几十亿美元上下,更别说耗费的时间和承担的风险了,有可能最终研发不出来,也有可能被对手抢占先机,这都会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最终成功研发出来并申请了专利,但专利保护期有限,并且有后继新药研发出来的威胁,为了尽快收回成本以及盈利,药品价格不可避免地会较高。而一种药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又有关该国国民的承受能力,同时要考虑市场份额和医保纳入等因素。如果药品定价过低,资金回收周期长甚至难以在专利期内收回,将极大地打压医药公司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这对所有人都是不利的。
管窥蠡测之后,我的天平渐渐回平,似乎最好的方法就是像电影里放映出来的结局一样,国家将其纳入医保为此买单。药品纳入医保后,市场份额会极大提升,这也有利于国家向医药公司压价,而慢粒白血病人的治愈率也从纳入前的百分之二十提升到了纳入后的百分之八十五,三方皆大欢喜。
如果吕受益能再晚几年得病,应该能实现他看到儿子长大结婚生子的愿望吧,也能享受那一直向往的天伦之乐了;小黄毛也能回家看看,像普通人一样安定地生活。而现实中又有多少其他的药正像曾经的格列宁一样,成为绝症病人难以乞及的曙光,虽眼有微光,但身难前行。
我国的医保系统中仍有很多曾经粗放情况下纳入的“神药”,它们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实际却毫无作用,有的甚至对人体有害。这些药占用了宝贵的医保资金,而没办法给其他有用的特效药让位。如何更加合理利用现有医药资源,如何稳步扩大医保范围,让更多的人有病能医,中国的医保药品管理任重道远。
【作者:软件学院 2015级 彭雨鸿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王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