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8山大日记:赴莘县古城镇实践调研团成员 程潮音
发布时间:2018/07/17 14:59:00 点击:
7月17日 星期二 晴
沐浴着柔和的熹光,背上装满期待和情怀的行囊,面朝鲁西。作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服务三农,莘莘向荣“实践调研团的成员,我与队友们一齐前往莘县古城镇,探求农业保险发展的新动向。
下午,在县政府办公室的协助下,一行十人来到古城,同镇政府县委书记就当前镇上各村农业保险的现况进行初步了解。书记为我们讲述了村里农户的投保需求和参保困难,并为调研问卷的设计提出了改进意见,随后带领全队前往下辖的两个村庄进行分队调研。“一定要了解到农户的真实想法,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保险来提供保障。”这是我在调研笔记上写下的第一句话。
四点的西曹营村,毒日头灼烧着村口的草木,考验着每个在胡同走访的队员。五个小队分别前往不同的社区,轻轻敲开村民的门,拿着问卷的手微微出汗。面对不便书写问卷的村民,身旁的队友一言一语细细解释着每个问题的含义,希望用最接地气的表达得到最真实的反馈。每填上一个数字,每打上一个对勾,伴随一道汗水滑下脖颈,炽热的阳光狠狠地扎进年轻的胸膛。
五点左右,到达贾庄村。村支书热情地为我们安排了进村访问的陪同人员,我所在的小队首先前往女性村民较为集中的纺织坊。纺织坊里,女工们在热浪翻滚的工作台边,一刻不停地操作着缝纫机,一边回答着调研的问题,一边手里忙活着今天的份子,向我们表述对于农业保险的意见。“几百块钱赔付真是不当使,今年小麦减产得太厉害了。”她说着话,眼里满是疲惫和苦涩。拿着填好的问卷走出门,我心里还惦记着反复被村民提到的一句话,“保额再高点吧,再高点,就好了。”
晚些时候,全队前往蔬菜大棚,在调查农业保险覆盖面的同时,也了解了大棚的技术应用和经济效益。走上三层楼高的瞭望台,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棚区,从云端淌出的一抹霞披洒在棚顶,使棚里的小西红柿有了特别的味道。尝过一口的我们,嘴里回甘一般,但也若有所思,像在回忆村民的话,又像是在摸索什么方法。
日头往西边的山下走,金黄又透着点紫的夕阳柔和起来,映在墨迹上,叫问卷上的每个字都成了麦粒的模样,鲜活而生动。那样充满生命力的字里行间,潜藏着许多谜底等待我们去挖掘,许多答案静候我们去寻找。那些耐人寻味的未知系于生产,系于生活,更关乎农村,关乎农民。
【作者:经济学院 2016级 程潮音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