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经济学院“毓材”调研团成员 汪庭月

发布时间:2018/07/20 11:47:59   点击:  

7月19日 星期四 晴
    今天,在寅寺镇的两所学校里,我见证了一种最贴近生活、最贴近实际的教育智慧。寅寺一中和寅寺镇中心小学都采用了一种体现了“寅寺智慧”的生态基地教学法。
    都说扶贫必先扶智,然而,贫穷真的也会限制到教育的发展。从硬件设施到师资力量,这些严重限制了教育的发展,“贫穷陷阱”在这里让人看到了实体,愈落后,生源就流失愈发严重,学有所成的年轻人就愈发不愿意回家乡工作。就这样,一代代反复挣扎在贫穷中。
    不过就算这样,寅寺镇的学校也没有放弃寻求适合当地的教育方式,甚至找到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寅寺方法——结合实际。既然学生们以后大多会务农,那么在课余时间就提前学习有关知识,了解绿色种植技术,为成为合格农民提前准备也很好。
    在此行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淳朴与热情。在寅寺镇一中管理生态大棚的老师的热情介绍下,我们调研团成员对于这一项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棚外的桑树意在让学生了解桑蚕文化,见证蚕从诞生到吐丝的全过程,由此不忘初心,记得正是从这里才有了丝绸,才有了现今的丝绸之路,纵观历史,对于过去的发展有更深的认识。而大棚内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农作物科普基地,里面都是易于在校园中栽种的作物,利用立体栽植,极大程度地利用了空间。
    在艰苦条件中依旧追寻着发展,不放弃希望,或许这种寅寺精神是我们在此行中学习到的最宝贵的东西。
    方法正确,人们总能看到所坚守的东西焕发光彩的一天,一如寅寺。


【作者:经济学院 汪庭月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