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服务山东,山大方案”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成员 孙剑豪

发布时间:2018/07/24 22:29:11   点击:  

7月24日 星期二 晴
  身怀书卷气,不拘泥土香。今天是我作为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的成员,在德州市齐河县展开调研的第二天。台风刚刚过境,清爽的风稍稍减少了些接连走访和调研带来的疲惫。
  上午,我们来到了齐河县文化中心,参访齐河县文化馆和齐河县图书馆。在齐河图书馆,我们参观了齐河尼山书院、自修室等。齐河尼山书院的建立得到了山东省尼山书院和山东大学的携力支持,齐河县的孩子们也因此得以享受到免费的国学教育和新六艺学习。作为山东大学的学生,我为母校在齐鲁大地上发光发热而感到自豪。
  在齐河县文化馆,我们参访了诸多下属部门。戏曲部的翟老师在锯琴的基础上,自创武术大刀演奏项目,用锯刀奏出了欢乐歌;书画部的张老师日常免费为老人孩子开设书法课,她说自己最欢乐的时光就是看着5岁到75岁的学员在绢纸上落下笔墨;乐理部的李老师把三十年的青春都留在了齐河,使优美的音乐在文化馆中时时飘荡。虽然这些站在一线的文艺工作者们被时光浸染了发色,但有更多的人因此享受到他们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文艺之心在齐河大地绽开。
  下午,我们拜访了中国现代黑陶艺术中心,访谈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浩和刘璇子父子。黑陶始于龙山文化,但相关制造工艺早已失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浩老师放弃工作,毅然来到齐河县办厂,油画专业出身的他全身心投入到复原黑陶技艺、发扬黑陶工艺的过程中。而商业美术专业出身的刘璇子老师也加入了父亲,投入到黑陶工艺中来,并将其发扬光大。如今,黑陶工艺俨然成为了齐河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谈及黑陶工艺的传承,刘浩老师称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想着“小车推到底”,黑陶作为“古老又年轻”的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己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在访谈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子对于传统技艺的着迷,也见识到了黑陶工艺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就自己的专业特长同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并在黑陶文化传播的新方案方面与两位老师进行了磋商。
  以往我参加的社会实践经常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今天,我握着长达六个小时的访谈录音材料和满满的笔记,想起下午和两位大师的思维碰撞,尤其是我们所提出的山东大学文化交流优势可同黑陶工艺的传播需要彼此结合的观点得到认可和支持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以往的我们“身怀书卷气”,但调研给了我们山大硕博团一个“不拘泥土香”的机会,让书卷气可以在泥土中呼吸,生根,发芽,结果,形成“山大方案”。希望未来几天的调研一切顺利!

【作者: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017级研究生 孙剑豪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