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匠铸泉城”社会实践成员 金铭

发布时间:2018/07/27 10:29:22   点击:  

7月26日 星期四 晴转雨
  下了一场大雨的济南,终于消除了些酷暑,酷暑难耐应该是每一个进行社会实践队伍的最大的难题。不过,因为是最近难得的好天气,于是我们联系到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琴制作的匠人---杜文源老师,相约到杜老师的工作室进行采访。
  起初,我们来到胡琴室最初的地址---鞭指巷31号,但是这里大门紧锁,人烟稀少。仅有的几家开门的大院,却也写着:“私人住宅,闲人免进。”与凄凉的大院对比的是喧嚣的居民区,凄凉归凄凉,但也能感受到古建筑的朴素与浓厚的历史气息。我们拨打了杜老师留在店铺信息旁的电话,在得知我们社会实践的目的后,杜老师热情地告诉了我们新的琴室地址---东关大街海右酒店2楼,一个仿佛与古朴的胡琴不太相配的地方。
  虽未曾谋面,但是初次见到杜老师就感受到了其匠人的气质。皮肤黝黑,戴着一副老花镜,穿着朴素,一口浓郁的山东口音倍感亲切:“来了,快坐快坐!”由于天气炎热,杜老师特意为我们每一个人准备了一小杯茶水,清热解火。在与杜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曾经的鞭指巷热闹非凡。制作胡琴的店铺并非杜老师一家,人们总是喜欢在茶余饭后唱几句京剧,空闲时也经常会有人来到店里参观亦或是与杜老师畅谈。随着时代的改变,老一辈的人渐渐离开了鞭指巷,京剧也被流行唱片取代,曾经热闹的巷子才变得如此凄凉。
  胡琴虽然被设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杜老师感叹道这也是一种悲哀。因为越来越少的人从事手工制琴,因此,在未来可能这项技艺将会失传并将被机械化生产取代。虽然有更多的人有了保护文化的意识,但是真正亲自实践的人却很少,毕竟在效率至上,金钱至上的时代中很少有人会在一项技艺上揣摩手法,这也是匠人精神的可贵之处。
  在此次采访结束后,我的内心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感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远去的同时,我不知道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后是否还能够亲自到访这些传统手工艺者的店铺中,是否能够通过倾听的方式感受到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身体力行永远高于理论空话,在宣传的过程中,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保护我国文化的重要性,才是一次实践的真正意义。


【作者:外国语学院 金铭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赵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