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宋玉

发布时间:2018/08/01 14:55:55   点击:  

7月31日 星期二 晴

  早上一睁眼打开电脑,早早等待着人文课堂的直播。今天,杜泽逊老师为我们讲的是颜回与闵子骞。
  说来惭愧,对于孔子这两个学生我也仅仅是一知半解。在这一个多小时的讲座里,我又重新领略了《论语》的魅力,领略了闵子骞与颜回优秀的品行。
  孔子曾这样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是称赞他孝。中心校区东边的路叫做闵子骞路,路旁有《二十四孝图》,其中就有闵子骞“芦衣顺母”。
  “孝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于国家、孝于父母是传统美德。在今天,我们或许无法做到“卧冰求鲤”“芦衣顺母”,但可以尽自己所能去关心父母。我所在的初高中,每个假期都会有这样一份作业——给爸妈写一封信、为爸妈洗一次脚、做一顿饭。每次过生日,老师都会把手机借给同学,给妈妈打个电话告诉她“您辛苦了”。这些小事跟闵子骞的事迹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但足以使爸妈感动的热泪盈眶。当然,孝是孝、不是愚孝。不要一昧的听从父母的话,对于不符合事实的话,不遵守原则的事就不要听、不要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颜回更是受到老师的极度好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他天资聪慧却又为人谦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是如此乐观,甘于清贫又好学。单是这一点如今我们很多人就做不到。
  古之圣人,许多千年的美德在他们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读《论语》、读经典,不仅仅要去感受中华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该走进经典、走进圣人去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品德,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师,去学习去践行。这样,文化的育人功能才是真的实现,我们才算是真正的读书。
  而这些离我们年代久远的人物与典籍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魅力与光辉让一代代人传颂与敬重,同时也在影响着一代代人的品行修养。今天我们再重新提起,虽然时代早已不同,但内核与精神仍然值得借鉴。从经典中挖掘,在经典中传承、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


【作者:新闻传播学院 2014级 宋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单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