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8山大日记:社会实践参与者 周心怡
发布时间:2018/08/02 11:47:03 点击:
8月1日 星期三 晴
夏日青岛校区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里,我第一次踏进山东大学环境学院的实验楼,见到了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学长刘华清。
作为“新知青 新家乡”暑期实践专项“青流”团队的队员,我此行的目的是更深入地了解潜流人工湿地堵塞探测技术。来自法学院的我加入这个有关湿地的调研团队实是出于机缘巧合,凭着想要为家乡、为生态环境献出自己力量的热情,我承担了此次采访学长的任务。
采访开始之前,心中不免有些忐忑,毕竟对于人工湿地的堵塞探测技术我知之甚少,但见到刘华清学长之后我有了新的感受。学长先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关于湿地的基础知识,使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在大力的推广人工湿地的建设的现状,随后加深了我们对人工湿地功能的认识,原来人工湿地如今不仅作为一种景观存在,为提升人居生活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还能够有效的处理污水。最后,关于刘华清学长本人所开发的新的湿地堵塞位置探测技术,他也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于这个探测技术很多专业名词我并不熟悉,但对学长在采访过程中反复强调的“关键是怎么解决实际问题”这句话印象深刻。“一个技术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好的。”一句话便道出了无数科学工作者的一颗务实之心,“解决实际问题”是目的又是起点,坚持问题导向,即是让一切工作有明确的方向,有方向便有了动力与热情。在采访中,平易近人的刘学长对我提的问题都经过认真思考后才回答,在谈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他显得十分从容并侃侃而谈,提起他自己研发的小型模拟装置时,眼睛里仿佛有光芒浮动,参观装置时,从构思、设计、着手制作、修改并最终成型,他对这个完全由自己亲手组装的装置如数家珍。从学长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科学研究人员的信念、毅力和创造力,看到了支撑一个科研项目背后付出的辛勤汗水。
“新知青新家乡”是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一小步,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以己之学,回报家乡的契机,这个夏天,让我们从人工湿地开始,为乡村建设发光发热!
【作者:法学院 2016级 周心怡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单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