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山暖凉彝”公益志愿服务团队成员 朱婧源

发布时间:2018/08/14 12:19:26   点击:  

8月14日 星期二 晴

清晨,雾气弥漫,在这酷暑的八月,高山上却是寒气袭人。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暖凉彝”团队的成员裹好身上的厚衣,向着今日的目的地——米洛俄补村出发。

米洛俄补村地处于海拔3100米的高山地区,气候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当地的脱贫工作更加艰巨,米洛俄补村成为红莫依达乡尚未脱贫的两村之一。在去往村里的途中,泥土铺成的山路崎岖而狭窄,下过雨的道路泥泞不堪,车辆无法继续前行,我们只好步行上山,经过长途跋涉,接近中午时分,大家才气喘吁吁地抵达了目的地。

简单吃完所带的面包零食,稍作休息,我们便开始了对这个村的走访调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第一户,在向其说明来意后,彝族的一个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一些基本生活情况:在经济方面,由于米洛俄补村的特殊地理条件,当地居民主要靠种马铃薯为生,特别是今年雨水过多会导致马铃薯的产量以及质量的急剧下降,如何维持基本的生活收入是一大难题。在询问到关于马铃薯的销售时,阿姨向我们解释,马铃薯的销售主要是依靠某个固定的客户上山进行收购,这就难以避免地出现销售价低的情况,除此之外,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自主将马铃薯背到平常的集市上卖,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销售马铃薯而获取的收入远远难以维持家庭的支出。在网络使用情况的了解过程中,阿姨告诉我们村里没有快递服务站点,如果要进行网络购物,就必须得步行两三个小时到县城中去取快递,因而网络购物并不常用,当地手机使用相对较多,但是对于更多的关于网络功能的使用还是极度匮乏,而电脑的使用更是一窍不通。在教育方面,阿姨向我们讲起家里的情况,“下半年就要将家里的小孩送去上幼儿园,学费以及生活支出仍没有着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现状十分落后,不仅造成了当地孩子上学时间普遍晚于城市孩子的情况,使得孩子错过了最佳启蒙时间,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下,难以学习到更多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被现代社会淘汰的群体。在谈及近年来国家脱贫工作的成果时,阿姨也向我们讲述起家庭的变化,安全住房的建设使人民住上了好房子,生活条件相比以前大幅改善,阿姨言语中流露出对国家政策的感激之情。

时间悄然而逝,我们和阿姨礼貌告别,看着小女孩清澈而纯真的眼神,不由感叹: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真正地走出大山,成长成才……


【作者:朱婧源 来自单位:政管学院 责编:薛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