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9 08:52:27
点击:
鸡鸣声、犬吠声、穿街小贩的吆喝声……清晨,随着这些充满田园色彩的声音一股脑的灌入耳中,胡乱抓抓蓬乱的头发,奋力睁开惺忪的双眼,透过落地窗便可以看到这石头古寨上已经寥寥升起的炊烟。同伴们还在旁边安静的睡着,阳光已经洒满铺着被褥的木地板,又是一个明媚的清晨。
作为山东大学“三下乡·千村行动”社会实践团队,我们来到这个古朴的小村已经好几天了,在这短短几天的调研工作中,我们已经拥有了不小的收获。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至山东曾有一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而王家便是其中一个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至此定居,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餐露宿,最终在这里建立起他们新的家园。在茫茫的历史洪流中,他们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祖先们在此开山采石,辛勤劳作,最终使这座小山村成为当地最为富饶的地方,给后辈世人留下宝贵而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
咸丰年间,时局动荡,很多强盗、土匪、流寇也在当地驻足,他们觊觎村庄的财富,为了抵御匪患,不堪骚扰的祖辈利用山中的巨石在村庄周围筑起耸立的高墙,建立起西倚青山、东临沟渠、易守难攻的“石头寨”。炮楼林立,寨墙高耸,土炮高架其上,展示着她不可侵犯的威严。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让这些建筑日以古朴沧桑,他们护佑着村民度过一个又一个战乱年代,在太阳的每天东升西落中守望着这片乡土。
然而,在阵阵汽车轰鸣声中,这座小山寨结束了它的平静。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冰冷的车轮碾压了这里的土地,无奈的村民纷纷出逃。终于,共产党的到来为当地的和平带来一丝曙光,他们先是清剿了当地所有匪患,又将所得土地财产分给贫穷的农民,得到了当地村民热烈的支持。为了在战争中保证作战的灵活机动性,新四军带领村民们合力推倒了这座失去了作用的寨墙,结束了它数百年的使命。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在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温室里无忧无虑的成长,无法体会当年的辛酸与痛苦。曾经的寨墙只剩下一截断壁残垣,我们似乎还能从中看到他当年的伟岸与风光。现在到换我们来守护他的时候了,不久前,前王庄被列为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国家级文化保护村,村子里的古建筑都得到了相应的保护,这座寨墙也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在村子里调研的几天发现,村子里大多是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年轻人大多为了生活外出打工,独留下孤独的老人默默留守故土。所幸,这已不是当年那个时刻命悬一线的艰苦年代,曾经动乱的小山村在国家的庇佑下一片安静祥和。吱吱呀呀的纺车停止了转动,佝偻的老人蹒跚着找个石阶坐下,蒲扇轻摇,手里攥着手工绣出的手帕,这就是最美的年华。
【作者:谢广印 来自单位:国教学院 责编:郭胜楠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