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山东商报》受众调查小组”成员 窦培育

发布时间:2018/09/02 10:03:41   点击:  

9月1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上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参与的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商报》受众调查小组”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事先商议撰写的项目策划书和调查方案,我们小组成员分为了三个小组,调查对象分别是党政机关人员、学生和工勤人员三个群体。而后,大家开始了第一天的问卷调查工作。

组长吴叶凡和我负责的是党政机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工作。因为党政机关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又是订阅传统报刊的重要客户群体,所以他们的回答对调查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的行政办公楼明德楼是调查根据地,我们礼貌地敲开各个办公室的门,向有时间的老师们诉说了自己的来意。大多数老师在确认了我们的身份后,都欣然接受了我们的请求,认真地回答了整套问卷。其中几位老师还对问卷的问题设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令我们觉得受益匪浅,及时对问卷做出了修正。我们两个一鼓作气,顺利地完成了事先计划的工作量,正如一位老师笑称:“咱们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啊!”

而负责调查学生群体的成员尚佳遇到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她今天遇到的问卷回答者,全部都没有购买或订阅过《山东商报》。很多学生一听到问卷的题目就表示“完全没听说过《山东商报》,无法填答”。面对这样的僵局和困境,我们的组员尚佳并没有气馁,而是耐心解释了潜在受众的调查对于本项目的重要意义,最终也顺利完成了工作。另外,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她有一些独特的反思:“现在看报纸的年轻人真的太少了,而且选择又多,一家地区报纸能获得年轻受众还是挺难的……”

相比前两个组调查的对象,成员王若瑾负责调查的工勤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一些。在她采访的人里,有校园的环卫工、有门口的保安大爷、有施工间隙休息的民工、有宿管阿姨……因为被调查者的年龄偏高,有些回答者已经老花眼了,但在听完她的陈述后,他们都表现出了支持和配合的热情。其中,一位70多岁的环卫工大爷给她的印象最深刻。虽然大爷的面貌上已显老态,但是他在回答提问时依然逻辑清晰,还给她讲述了自己曾经的劳动事迹。他说:“劳动最光荣,挣的每一分钱都是我劳动得来的。”这样的小插曲虽然无关项目主题,却也令大家十分受益。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报刊的受众调查分析并不是眼高手低的项目,就像新闻记者采写新闻一样,需要对受众进行真实的询问和调查;受众调查也不等同于随意的街访,它需要科学地划分样本群体,需要科学的调查方法。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原则,我们的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商报》受众调查小组”,在项目启动的第一天,就圆满完成了近距离接触不同群体的受众、运用科学的问卷来了解受众的想法的目标,给整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开了一个好头。

知行合一,方为学习之目的;社会实践,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窦培育 来自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李孟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