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国际教育学院黑陶调研队员 李晓祺

发布时间:2018/09/14 09:03:18   点击:  

9月14日 星期五 阴

德州之行结束了,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赴德州市关于黑陶文化传承的调研已进入尾声,回想刚到达德州初见黑陶时的心情,一路走来,见到了许多精湛的黑陶工艺品,采访了数位黑陶技艺传承人及相关负责人,心中甚为触动。

调研分为前期准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三个阶段,其中,实地调研阶段,我们参观了梁子黑陶产业园、黑陶生产工厂、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等,采访了秦吉良老师、工厂负责人张经理及相关负责人和技艺传承人。

记得在梁子黑陶产业园设置的展厅中,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梁丽霞女士为重铸黑陶产业,传承黑陶文化,呕心沥血从一砖一瓦建起,到如今的梁子黑陶,几位大师经过多年尝试,终于复原并改进了黑陶生产技术,将微雕技术运用的炉火纯青,薄如蝉翼、声如罄的蛋壳雕,更是代表了中华祖先智慧与精湛的烧制工艺。

梁子黑陶生产车间的张经理带我们参观了车间,身临其境观察,了解黑陶的制作流程。车间里忙碌的身影中,既有二三十年的老匠人,也有年轻的成员在参与着。张经理谈起了这几年黑陶产业的发展,字里行间透漏着他对黑陶的热爱。

经过采访,我们还了解到黑陶产业现在面临了许多问题。比如黑陶制作多为民办或者私人工厂,政府的支持力度较低,博物馆的规模也较小;黑陶在产业化中应用范围较少,企业盈利少,销售渠道有限,规模无法扩展;传承问题多是老一辈人依靠情怀在支撑,产业的继承缺少年轻人才,在编人员需要新鲜血液;在生活中可运用范围小,对黑陶的艺术价值认识度不高,市场发展有限;宣传影响力较小,影响了知名度;制作复杂精细,手工生产是其价值之一,不适用流水线生产,但手工生产耗时多,效率较低;制陶的体验活动地点较为偏僻,而且制陶活动制作出的也不是黑陶,无法与其他的瓷器制作体验活动产生差异。

谈到这些黑陶发展面临的困境,张经理和几位师傅在期望和憧憬中,也充满了忧心。

黑陶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认为,它们可能更多地在于如何从众多类别的工艺品和其他种类的陶器中脱颖而出;如何使大众更加了解和接受黑陶,更加欣赏到黑陶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如何在文化产品泡沫化、饱和化,在多数人对黑陶认识较浅,应用需求与内涵欣赏不对等的情况下,既能保持黑陶的较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创造创新黑陶产品,使其为大众所广泛接受。

另外,黑陶产业,要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促进其功能、应用领域多样化,除欣赏、装饰价值外,适当提高实用性,并生产多种产品,进一步制定适合的价格。改进运输和购买渠道,寻找更合适有效的宣传途径,改进趣味体验等亲身体验活动,提高知名度,拓宽市场。借助好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改进推广内容和方式,要真正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观察近几年的黑陶产品,我们发现兼具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黑陶,已经创新了多种展现形式,它正与更多传统文化一起,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尝试着多样的传承。它们都耐住了时间的洗礼,跨越历史的长河,这是祖先的智慧,是民族的见证。

之前在秦吉良老师的工作室中,我们了解了关于微雕技艺的一些信息。微雕中的“盲刻”,能于方寸小石上刻完整首诗歌,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字迹,秦吉良老师现场演示,刻了一行小诗,下笔如有神,诗句早已背熟,落笔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黑陶的传承在技艺方面可谓登峰造极,但在市场化、产业化的延续上,还存在着上文中和其他未提到的种种问题。

在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黑陶工艺品,场馆负责人带领我们亲手制作了陶器,虽然因为工艺和材质要求,无法制作黑陶,但手握泥土,感受着它的细腻柔和,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出想要的器型,仿佛能真正理解了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民族的一种文化。

短短几日的德州调研之旅,让我们获益良多,关于黑陶的一切,叫人如鱼饮水,热爱渴求。人具备一样长项,都少不了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才能成为加持在灵魂中的力量和底气。黑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厚度,更提醒着我们为人处事的许多道理。几十年耐心,练就一身技艺,几千年洗礼,传承一份文明。

德州黑陶,承载着这一方土地孕育的龙山文化,在越来越多人的加入下,随着时代的步伐,继承中创新,改变中坚守,让这份千年的技艺历久弥新,代代不息。

感谢每一位为了传承黑陶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的人,谢谢你们的努力,让浩荡千年的历史,有了继续传承的意义。


【作者:2017级本科生 李晓祺 来自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责编:陈丽荣 刘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