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伦敦旅行学习者 徐慧颖

发布时间:2018/09/17 08:57:00   点击:  

9月17日 星期一 阴

在我的记忆里,每到一个新的国家旅行,第一天总是最美妙最满怀期待的。

第一天到伦敦,刚从地铁站出来,我记得是Lancaster Square这个站,走去公寓的那条路,我竟然觉得眼前如此漂亮精致的城市只存在于幻觉之中。经典华丽的建筑,苏荷区的繁华热闹,街边金发红发蓝眼睛的年轻人云淡风轻地闲谈,这是我对伦敦的初印象,好像银幕中充满古典风格的城市赫然呈现在眼前。

在包容性极强的伦敦,走在大街上没有人会用好奇的眼光行注目礼,仿佛你这个外乡人刚进入此地就与空气融为一体,然而亚裔面孔并不多见。第一天我拖着行李走在滑铁卢大桥上,看到不远处的伦敦眼和国会大厦,天空是浅淡的蓝点缀几朵白云,迎面走来高挑聘婷的异国美女,脚下静静流淌着的泰晤士河,我想就是这里了。那时的我像一个充满渴望的空瓶子。

我报了LSE夏校提前一周的英语预备课程,其实不需要,以为老师会真的能在一周之内帮助我提高英语口语和写作,事实并非如此。但是我提前十天到了伦敦,想借此好好感受一下这座城市。上预备课程期间,每天早上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上午开始三个小时的英语小班课,讨论一些与国际关系有关的主题,并做相关阅读听力与写作训练。最后结课任务是分组做一个五分钟的小展示。任务轻松,第一周过得很舒畅,闲时就逛逛博物馆和艺术馆,看看展。

逛博物馆,逛艺术馆,看展,看戏剧,这是我认为在伦敦必须要做的四件事。几乎填满了我的课余生活。后来我也去酒吧喝酒,不得不说英国人对酒吧近乎狂热的迷恋,大概傍晚6点钟街头所有的酒吧几乎座无虚席,很多人捧着玻璃酒杯在在酒馆外面三三两两地闲谈。我也在酒吧里和夏校里新认识的朋友谈天谈地谈想过的生活谈今后的人生理想。在周末和女伴们一起去牛津旅行,去逛Vintage Market,周五放学后一起打卡伦敦网红的美食店。一起揶揄身边的男孩子,也对彼此的生活好奇地张望着。

我喜欢伦敦就喜欢他的文化生活和底蕴,这里很多人彬彬有礼,友好和善,过马路时永远有汽车给你让路,不知什么时候打了个喷嚏,身边总是有陌生人可爱的一句“Bless you!”。

在莎士比亚环形露天剧院看的那场哈姆雷特,完全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最喜欢的英剧神秘博士,曾经在这里拍过关于莎士比亚和女巫的一集。这个圆形剧院,完全还原历史场景,好像回到16世纪莎翁那个年代。

剧院旁边的泰特现代艺术馆是从一个废弃的工厂改造的。在泰特美术馆有毕加索的画展《毕加索1932,爱,荣耀和悲剧》,我很认真地把每一幅画的讲解听了一遍。1932对于毕加索来说是一个极其至关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都与她的情人,Marie-Therese有关。毕加索的命运在这一年的最后时刻发生剧变。我看画上的女人,总是有一种拉扯与牵绊,充满力量与饱满的情欲,而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充满巧妙的隐喻,呈现了毕加索对情人的爱恋,以及他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看完这个画展对我来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冲击。

伦敦塔桥走在上面有一种进入动画电影的那种不现实感,栏杆是粉蓝色的,塔桥很是精致可爱。但是附近的伦敦塔,曾经作为监狱,充满着血腥气息。在一个周五晚上我去泰晤士河的一个游船里参加了LSE组织的社交活动,坐在游船上面看远去的落日,天空像燃烧起来一般,到了夜晚,游船上灯光闪耀,舞池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疯狂躁动。最后返程穿越塔桥时,刚好看到塔桥从中间打开的场面,也是一种精致的震撼。

也去了很多博物馆,不管是著名的还是小众的,看了很多年代久远的物件,你不仅会对历史,也会对人与物的关系会有一种全新的理解。大英博物馆需要一天才能逛完。自然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几千克拉的蓝色钻石,和无数奇珍异宝。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不仅保存着世界各地的藏品,也保存着Victoria和Albert之间浓烈而永恒的爱情。伦敦博物馆里有精心设计的不同年代的展区,让你穿越时空,置身于18世纪,19世纪,20世纪不同时期的伦敦城市。约翰索恩博物馆外表是一个普通的居民楼,但是进去参观才发现别有洞天,不管是这位建筑师爵士收藏的画作还是雕像,整所房子就是一座丰富的私人收藏馆。波洛克玩具博物馆有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接待,小时候想要的东西全在里面了。福尔摩斯博物馆,就在Baker Street221B,可以参观神探夏洛克住的房间,是我来伦敦参观博物馆的第一站。

周末除了看博物馆,逛集市也是个很好的去处,我去了红砖巷Brick Lane和哥伦比亚花市,Brick Lane是一个复古集市,会卖很多二手的小物件,在这里可以淘到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经典巴宝莉风衣,90年代的牛仔外套,复古相机等等。哥伦比亚花市只在每周日开放,我刚到花市附近,就看到很多人扛着一大盆植物走过。花市不大,一条街两旁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品种,每个摊子上都有人在叫卖,三四磅可以买一大束向日葵,五六磅就可以买一束玫瑰。这个花市让我深深着迷,这些娇艳欲滴的花朵总是让人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在伦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处花园。

可以说一个月来走遍了大半个伦敦市中心的大街小巷。从圣保罗大教堂到空中花园餐厅,从红砖巷到塔桥,从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到泰特美术馆,还有伦敦西区的无限繁华,我想尽可能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了解,接触,并爱上这座城市,思考然后漠然。最高潮的时候是我在Her majesty theatre看完歌剧魅影回来的时候,我心里想为了这些我想来伦敦定居。我在别的国家别的城市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但是语言倒是一个不小的障碍。生活成本也是,来上学,也终究是个过客。但是又怎么样呢,这段生活是我记忆中一段温暖清新的存在。

歌剧魅影只有两个字形容,惊艳。值得看成千上万遍。后来我知道这是韦伯写给年轻的莎拉布莱曼的音乐剧,承载着两个人艰难的爱情。这个爱情的结局和魅影的结局一样,都不太圆满,是韦伯预先写在了剧本里,只能看到一颗心在火上炙烤般的煎熬痛苦。但是90年代以来,多少人为这个故事感动落泪,多少人被魅影深深打动。我只觉得唏嘘。最后魅影绝望地把克里斯汀赶走并叫她忘掉这一切时,我听到剧院里坐在我后座的年轻男子在小声地抽泣。

我在这里和北京上学的女孩子交谈,也知道了如果当时我去到北京上大学,或许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各有各的活法,罢了。当然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已经不太怎么后悔。济南不是我喜欢的地方,青岛却是。但是青岛的校园很封闭,至少也给我一个静心学习的好时机。

LSE夏校的正式课程并不轻松,每天下午三个小时的Lecture,上午一个半小时的Seminar,Lecture是大学教授讲课,每节课都很多干货,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完全听懂,每节课前都必须预习老师要讲的PPT。我上的课叫做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不得不说LSE是个十分注重理论研究的学校,每个专题开始之前都要先展示关于这个主题的几种理论观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性派,结构主义等等各自不同的流派主张。

在讲课时老师的PPT里会用大量的图表数据做支撑,客观而准确。一般我下午上完课会直奔图书馆或者宿舍里的自习室,因为每节课上完都有大量的Reading材料,肯定是看不完的,因为把一学期的材料都发给我们,一学期的课压缩成一个月的时间来上,可见Intensive的程度。

Seminar课上有十几个学生,除了包括我在内的两个中国人,其他都是来自欧洲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各地的学生,不同于Lecture,Seminar完全是学生占主导,我们或是单独发言或是分组讨论,探讨了关于经济增长,政府治理,发展援助,人口增长,性别平等,贫困,环境,人权等等诸多当今世界的发展问题。同native speaker来比,我们中国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不差,但是语言确实不小的障碍。我每天都是逼着自己尽可能地参与讨论,在这个全球化的课堂上,见识到了非常多优秀的学生,有来自耶鲁大学的大眼睛梳马尾辩的拉美女孩,很聪明每个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我向她学习了高效做课堂笔记的方法。还有来自加拿大已经被LSE录取的厉害学姐,几乎是Seminar的头脑担当,以及非常和善有耐心的意大利小哥哥,来自巴西很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姐姐。在夏校基本见识到了英国的授课方式是什么样子,也知道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一个月的课程很紧张,当然也尤其充实。

走之前我在伦敦看了两场展,第一个是在伦敦博物馆的London’s Night摄影展,记录了19世纪晚期至今的关于伦敦的夜晚的摄影作品。极具历史性和艺术性,黑白照片里展现的历史上的伦敦不像现在生活的城市却又令人十分熟悉。

第二个是在V&A博物馆看了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卡罗的私人物品展,听说她被称为画家界的女梵高,18岁她经历了一场车祸,从此下半身只能依靠工具走路,她的一生也是与厄运作斗争的一生。她生前的首饰,服饰,作品,医疗用具,包括她的收藏品,全都有所展出,我很细细地看完了每一个展品的介绍,越来越喜欢卡罗,我相信她有不羁的灵魂,更不必提对美有深刻的洞察力。展是提前半个月预约的,最后给我的伦敦之行一个十分完美的收尾。

我很享受在伦敦的生活,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城市像伦敦,有那么多博物馆,艺术馆,画展收藏展摄影展和戏剧,这些组成的总体,就是我所热爱的伦敦的一切。

我想,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回来。


【作者:2015级本科生 徐慧颖 来自单位:政管学院 责编:马慧星 何元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