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17 10:47:28
点击:
从法新楼离开的时候,我看见人流弥散进浓浓的夜色当中。但是我想大家都在心中怀着一点光芒,这些光是叶老先生传递过来的,就如同几十年前那样,叶先生聆听着其父亲,桐城派古文家叶葱奇先生的教诲。多年后,叶先生到哈佛求学,也应该会记得那束光吧。
叶先生今天的讲座题为“从苏东坡到叶芝——中西诗画联姻举隅”。在讲座的开场,外国语学院李保杰教授直言,她愧于为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家做主持人。尽管李教授学识渊博,大家对这番谦辞也颇为理解。而容量为洪家楼之最的法新楼报告厅,不仅座无虚席,过道里也挤满了人。
诗与画同列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绝,苏东坡曾言,“诗画本一律”。叶先生对诗画之间的“姻缘”见解独到。叶先生探讨诗与画时,讨论了萨特的看法,说诗人是拒绝使用语言的人,诗人用的是画笔和音符,诗歌词语是诗人的延伸,这与散文的实用主义有着云泥之别。
叶先生从孔夫子谈起,讲诗在中国很早便有了很高的地位,而画要晚很多。叶先生提到中国历史上很多的画家,比如韩干,顾恺之,王冕。他推崇苏轼的题画诗,在讲解东坡诗《韩干马十四匹》时,叶先生为我们倾情吟诵一番。他说诗歌为耳朵服务,中西皆如是,我深以为之。叶先生的幽默更是令我印象深刻,在讲到王冕的墨梅图时,他说王冕似乎预见到以后会有一位自命不凡的皇帝会在画上题满歪诗,于是他预先把这幅画题满了。
讲到叶芝的《丽达与天鹅》时,叶先生先是分析了关于这个古希腊神话不同版本的话,包括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又为我们用英文吟诵一番,这种文化的碰撞,令人神往。讲座的末尾,叶先生告诫我们要反思“学以致用”这个说法,诗歌是无用的,但读诗却并非蹉跎岁月。多年后,会有很多人想到这句话时嘴角泛起微笑吧。
【作者:2016级本科生 韩琦 来自单位:外语学院 责编:王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