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景兰斋问诊实践者 朱凌慧

发布时间:2018/10/18 09:06:18   点击:  

10月18日 星期四 晴

风轻云净的日子里,我们继预见习后,再次来到了景兰斋。这次不同的是,我们长了一岁,离医生又近了一年。

在这座充满着历史感的建筑里,我们开启了问诊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在之前去往呼吸科的见习中,通过跟随老师,听他们问诊的内容,观问诊的态度,悟问诊的技巧,我已经了解到了问诊的皮毛知识,但对于更深层次的内容却知晓得少。而在这一次的学习中,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都够全面,够详细,我收获颇丰。

见习伊始,跟随老师的步伐,我们依次了解到了问诊的详细内容,即引言、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以及问诊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如避免重复提问,避免医学术语等等。老师结合着自己的经历,运用常见的病历,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理论知识的记忆。

随后,另一名老师作为病人,学生作为医生对其进行基础的问诊。期间,有一些奇怪的用语和问题引得同学们大笑。可是,在笑的同时,我却想到,当我向真正的病人问诊时,我会不会因紧张而犯同样的错误?若犯,那我所面对的就不会是一笑而过了,而会成为病人不相信我的因素之一。医生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职业,尤其是在对待病人方面,你不恰当的一言一行均有可能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同样,问诊中的一言一行,将代表着医生自身的能力和习惯,我们需要亲切近人,我们也需要全面严谨,要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一起扎实稳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接着,同学们分组模拟问诊,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问诊,我发现自己对于问诊内容的许多缺失,过于粗枝大叶,不够细心,需要我再多加记忆与练习。只有理论付诸于实践上,才能在面对病人时从容淡定,了解自己想了解的病情状况,才能够正确的诊断出病症。

景兰斋此行,让我对问诊的了解从浅层变至深层,使我能够在日后面对病人时多一点经验与把握,在医生道路上再进一步。


【作者:2017级本科生 朱凌慧 来自单位:基础医学院 责编:蔡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