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神外见习者 韦李娜

发布时间:2018/10/26 08:42:03     

10月26日

下午是我们这学期第二次神经外科见习,每次去神外见习都会有很多感触,这次也不例外。一点半,我们小组十人来到千佛山医院外科楼一层神外四科,带教老师大致给我们讲述了今天见习的主要内容:先跟着老师去病房观察、了解几位典型患者,再去示教室观看手术视频,最后提问互动讨论。

在普通病房,我们看到了患有脑海绵状血管瘤、面肌痉挛、脑膜瘤、帕金森、听神经瘤的病人,老师一面讲解,一面指导我们观看病人所拍影像片子,让我们对写在课本上的疾病形成直观的认识。这些病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经过手术治疗后的帕金森患者,对比手术前后他的状态——术前这位病人基本不能挪步,下轮椅需要依靠家人的搀扶,而术后他神采奕奕地在我们面前展示他的好腿力,完全判若两人。从老师那我们得知,病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改善,得益于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因为有了脑起搏器,我们才能和帕金森病作斗争,才有了病人术前术后截然不同的状态。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看到脑起搏器,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自信,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攻克一个个疾病难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死亡的畏惧不再增加。当然不能盲目自信,要想看到这美好的画面,还得需要脚踏实地地努力。

见习里总是悲喜交加,上一秒还沉浸在科技发展给病人带来福音的喜悦,下一秒便沉浸为病人痛苦的情绪里。穿过普通病房,我们来到了术后恢复室,两排六个床位,这里没有家属,只有来回忙碌的医生和护士。有一个场景,直到现在还在映我的脑海里。当老师走到一位阿姨的床前时,这位阿姨(因为她插着呼吸机不能说话、不能动弹,只能用眼神和表情与人沟通)立马攥住了老师的手,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老师显然懂得她的痛苦感受,便积极地进行安慰,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因为手术后必须要经过一段折磨的恢复期。这一幕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只觉得在疾病面前人类显得很渺小和无助,但庆幸的是在与疾病斗争的路上,还有医务人员风雨兼程,不抛弃和不放弃每个病人,同时每个病人又是顽强的,呼吸机上不断闪动变化的数字,告诉着这个世界他有活下去的欲望和决心。

见习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面对疾病,人有痛苦和无奈;面对未来,科技总会给人信心。从疾病到战胜疾病,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一位位医学接班人不断进取、不断拼搏,而我庆幸自己是其中的一员。


【作者:2015级本科生 韦李娜 来自单位:临床医学院 责编:王浩铭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