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17 10:03:02
点击: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虽然已经不能说是新生了,来到“求职训练营”这一项添翼工程课程,受益到的,不仅是两年三年后的面临的求职、就业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意识:一方面,要学会提前准备,机会最怕遇上有备而来者;另一方面,尤其要坚定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的信念。
从洪家楼到中心,不算长的一段路,两条街;从南门到理综楼,到108教室。我回头想想这段路,它不只是我参与这堂课的路径,更是我探索大学、探索自主学习的沉甸甸的一段旅程。来到山大外国语学院以后,可以说我从没有动摇过自主学习的心,要拿下专业四、八级,要成为演讲达人,要成为山大的外语担当。但是,要怎么在适应三三两两、以周为单位的相对不规律的课表?要怎么安排好总是突如其来的班级、年级、院级活动和宣讲?要怎么规划自己可做可不做的任务、想学而还没学的技能、想接受而还有待报名的培训?刚刚开始手忙脚乱作息带来的慌乱犹在眼前,而在非常的幸运之下,我完满参与了这一次二期求职训练营的培训,并且终于在山大形形色色的大学学习中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的那个开端。逐渐适应下来的我,是更自信、也更渴求学习的我。
“求职训练营”,有种“奔着未来工作的魔鬼训练营”的感觉。但是一整天课堂下来,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求职介绍非常容易理解,老师们经验丰富、讲解恰到好处。从从业方向、第一份工作,到搜寻资源、网申面试,到简历制作,到诉诸实习、各种各样的面试技巧,到模拟面试现场,体系很清晰,老师们亲切而耐心的讲解也能够适用于三个年级的基本每一个学生。
特别的是,群面模拟参与——我们虽然来自各个校区、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既有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学姐,也有学修新闻传播的可爱的同学,但是大家有机会围坐一桌,各抒己见,争分夺秒地罗列着试题的排序。而我非常幸运地作为小组的“总结陈词者”,代表我们小组向“面试官”展示讨论成果。虽然这是在这次逼真的模拟群面中,我的表达不够圆熟、论述逻辑不够缜密、临场发挥也显得生涩,但这确确实实增添了我的第一次模拟正规面试的经历,给了我们刚刚出炉的知识以运用的机会。所以,即使表现虽拙,但这样相互信任的团队合作弥足珍贵。我觉得,比起一整天满满的课堂,这样一个“小插曲”更像一场课堂游戏,最充分地调动了我们最活跃的应试思维——多少细节和小动作于实战中一览无余——角色选择还是适应?非得做破冰者和领导者才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吗?团队时间分配真的能靠一个计时者就把控好吗?总结的两分钟靠怎样的逻辑组织和语言措辞才能恰到好处呢?我不能说我已经知道了答案和解决办法,但是,通过这一次模面,我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给了支撑我去争取更多机会获得经验、摸索更好的应对的意识。我想,这也是对我求知欲的鼓励。
这一期课程,虽然有点像“一次性的”——上了一整天,然后尾声戛然而止。但是,这样的求职训练,本来也不需要长期的培训,因为重头戏重来都是真正的面试,而不是课堂上单纯的分析和讲授。我们更需要的是,从“求职训练营”的课堂中走下来后,能够带着这一天的学习成果、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每一次面试,自信地拿下每一份offer。而且,对于我来说,正是这样一次次的课程、不论长短,将构成我大学的自主学习中尤为重要、也是起步性的一步。并且,一日为师、终身之师,由衷感谢,致所有备课、授课老师与工作人员!
【作者:2018级本科生 来自单位:外语学院 责编:鲍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