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园餐厅参观体验者 高凯露

发布时间:2018/12/31 08:38:10   点击:  

12月31日 星期一 晴

今天上午,过得忙碌而充实。带着一丝好奇与激动,我们几个同学有幸走进神秘的餐厅后厨,在山大中心校区齐园餐厅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参观体验活动。经历虽然短暂,留给我的思考和感悟却颇多。

早晨七点,夜色渐渐褪去,冬日清早的阳光还未洒满大地,我们便已踏上了在齐园餐厅的参观体验之旅。带着期待和兴奋,换上干净整洁的白色工作服,戴好统一的工作帽,由餐厅主任带领着,我们开始了今天的旅程。

最开始,我们进入了蔬菜加工间,体验了香菇和花菜的初步处理过程。处理炒菜用的香菇,是将一整簇的香菇撕成小块以方便进一步的加工。看了阿姨们的演示,我跃跃欲试,然而当我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轻松——在冬季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中,这些蘑菇早已结冰。才工作了不一会儿,手指已被冰得通红,差点冻得麻木……在我们几个人的通力努力下,香菇初步处理终于完成了。之后,我们又将大块的花菜掰成小块。在我们体验之时,餐厅老师一直陪着我们,一起干活,一起聊天,为我们讲解介绍,很容易就被他的热情感染了……

早饭过后,我们开始了食堂后厨的参观过程。后厨整体给我的感觉是整洁有序、高度专业化、严格要求化,从参观过程中注意到的各处细节便可窥见一斑。从可以臭氧杀菌的洗菜机到各种刀口的切菜机,从可以供应三个校区米饭的蒸饭设备到价值不菲的万能蒸烤箱……这些专业的设备就为我们的顺利、安心就餐提供了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严格把关,副食仓库门口有一道差不多半米高的板子,原来是为了防止老鼠进入。食堂的豆浆、豆腐、豆腐脑均为自制,齐园后厨的一斤豆子只能出不到两斤半豆腐,差不多是外面一斤豆子所出产豆腐的三分之一,豆腐的品质从这里便高下立判了……

一上午的时间,我们体验了食堂蔬菜的处理,参观了餐厅的后厨,并且亲自体验了一把打饭的感觉。整个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售饭窗口打米饭的过程了。

上午十点半,我系好围裙,戴好帽子和口罩,全副武装,开启了我的打饭之旅。在售饭窗口,我和一位阿姨相互配合,在她盛菜的同时,我根据刷卡机上的显示的价格盛好所需的米饭。米饭按半份和一份售卖,刚开始,没有经验的我把握不住量,有时盛多,有时盛少。看过阿姨的示范,又经过自己简单摸索,熟能生巧,盛饭的量已经比较精准了。

刚开始买饭的人还不多,工作还算轻松。饭点到来,人渐渐增多,工作量渐渐增大。我和阿姨一人盛菜,一人打饭,配合还算默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时,一位同学过来,要买41份米和菜。惊讶之余,我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在不到十分钟之内,连续打了几十份饭,右手被盘子磨得生疼,胳膊渐渐酸痛......完成之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盛菜的勺子时而扬起落下,饭箱中的米饭慢慢减少......时钟的针脚哒哒向前,从十点半到十二点半,我们足足站了两个小时,虽然有些累,但更多的是满足与收获。

在和阿姨的闲聊中得知,平时,盛菜和打饭都是她一人完成。而且,餐厅老师告诉我们,由于是节假日,今天的工作量,应该只是平日里的三分之一......可见,和餐厅工作人员比起来,我们的辛苦不算什么。在看不见的背后,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在绝大多数人安享于梦乡的凌晨两点半,餐厅一楼的主任已经起床工作;因为市场上大多数莲藕和胡萝卜农药残留不达标,为了向同学们提供健康优质的蔬菜,食堂历时两年,才找到了符合标准的莲藕和胡萝卜......我们能每天准时、安心地享受食堂的饭菜,离不开众多工作人员的保驾护航......

今天,我以不一样的身份来到餐厅,体验餐厅工作人员的工作,亲身体验,方知不易。我们应多一些设身处地与换位思考。走进餐厅,让我对神秘的后厨有了新的了解,对饭菜的加工过程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也对餐厅加工出的饭菜多了一份安心与信赖……

今天的体验告一段落,感动和理解还将延续。岁末年初,向这一年来为我们勤恳付出的餐厅全体工作人员说一声谢谢。也希望同学们能对他们的工作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彼此理解,不忘感谢!


【作者:2018级本科生 高凯露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曾依人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