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0 09:43:09
点击:
六点半钟起床,窗外还在飘雨,有温软清风拂面,携带雨丝的气味,生命的气味。一场雨后,校园里的白玉兰就该落落大方地开了吧。
我穿上叠放已久的隔离服,笔挺的白大褂,使我幻生出了一丝神圣感,仿佛今天有什么重大使命在等待我。的确,今天是我第一次去上生理实验课。观看教学视频时心里有点五味杂陈,既紧张兴奋,又免不了恐惧抗拒。
今天研究的是蟾蜍的坐骨神经。当老师握着一直剧烈挣扎的蟾蜍笑意盈盈地走进来时,大家都立刻往旁边躲了躲。老师动作娴熟地为我们演示了如何去除蟾酥,解剖蟾蜍,用细玻璃棒小心细致地剥离神经。相比起老师脸上一个手工艺人般的从容淡定,不少女生都花容失色,在“血腥场面”都忍不住把目光挪开。但是为了获取知识,又逼着自己回到教学中来。
轮到我们自己动手实操时,开始连抓蟾蜍都是件大难题。教室里此起彼伏着害怕的惊呼和兴奋的催促,然而渐渐,大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沉浸在了自己的任务中,专心致志地为实验准备。当我们终于启动实验看到显示屏上完整规律的电波时,每个人心里都很激动,一种“万水千山过后红军尽开颜”的成就感涌上心头,仿佛在说,那一切都是值得的。一种成长的力量超越了恐惧。
中午回寝去水房,齐刷刷都在洗隔离服,大家相视一苦笑,无需多言,千言万语就已经了然。我边洗边想,那些科研工作者,一生要做千万遍比这困难复杂得多的实验,还要承受着“成功是小概率事件”的科研压力。那每一个定律每一个新发现的背后,都有繁冗沉重的实验考验在里面;每一句轻描淡写的生化知识点,都是历经了数代人的血汗。科学家付出了年华,小动物贡献了生命,在科研的漫长行军过程中,他们都是伟大的。
【作者:2018级本科生 张雨晴 来自单位:护理学院 责编: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