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交流项目参与者 牛霄霖

发布时间:2019/04/29 08:31:45   点击:  

4月29日 星期一 晴

码完论文,坐在城大图书馆的沙发上,眼前便是考试周前同学们往来穿梭的身影。一个学期以来,且“惊叹”且适应,鲜得浮生半日闲,沉静“拾取”。从交流报名到手续办理、提前离校,今年一月初,心怀无限憧憬,我从济南的隆冬里飞到了南国的艳阳下。

香港城市大学是一所洋溢着朝气的学校,在2019年英国QS大学排名中居全球第55位,我修习的语言学便是其优势专业之一。从杨建文教学楼七楼的“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Department”开始,我感受着并得益于一如城大般“年轻”的学生培养机制。老师们尤为注重学术热点的渗透及实操能力的培养:生动诙谐的语言学实验视频是为了加强对语言感知的理解,教室中人手一台的计算机是语言信息检索及数据处理的“利器”,课堂展示后的“自我批评”、“他人批评”和对于批评的“危机应对”是对学术敏感度的进一步锻炼。开学前,各科的教学大纲就已传送到学生手中,多维度的考核及评判包括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期中期末、课程论文等诸多要素,教无定规、学无定法,学术目标的完成绝不可仅仅倚靠“网络”之力。在随处可见的自习区、讨论室里,在不同肤色的同学当中,一场场热闹的讨论成为了生活常态。

镜头一摇,两个场景总在脑海中交融。第一个场景里,年近花甲的教授在图书馆里翻阅着厚厚的文献——每一天、同一个位置,雷打不动;第二个场景中,教室前排的盲人女孩用特殊的键盘和大家一样记着笔记,敲击键盘的律动让一切怜悯变为由衷的敬佩。城大素有“敬业乐群”之校训,经学家孔颖达释:“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在老先生泛舟学海的不苟、城大乃至香港整个社会的人道关怀之中;在学院费心举办的“系列讲座”、为调节考试心理而设置的“考试减压站”和“狗狗治疗法”中,两种精神很真实又很神奇地熔铸为一。

得益于山大的“三跨四经历”,我在短短的大学三年里因海外交流而感悟着两份不同的际遇——山大以“莫谈收获”、“学无止境”的精神激励我专注坚定,上下求索;城大以“professional creative for the world”的承担教给我求知的勇毅和对于生活的热情。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草长莺飞时。石子小径旁的古树生已出苍郁厚大的叶子,池塘里的蛙声和空气中清脆的鸟鸣此起彼伏,繁花依托亭台楼榭的地势开出了好几个层次。在现代化的校园中,古典园林景致依然美得沁人心脾。

“最是一年春好处”。返程在即,也愿自己永怀一颗年轻心,奔跑在明媚的春光里。


【作者:2016级本科生 牛霄霖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魏欣燕 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