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1 08:25:35
点击:
材料学院2017级基地班长春之行结束了,如今的我坐在图书馆独自发呆,回想起过去的八天里,和自己的小伙伴还有敬爱的李丽老师奔赴长春,走近科学,走进科研。
八天里,我们去过一汽,看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坐的汽车,我们也看过一汽的沧海桑田,曾经因为耗油量太大被迫停产的一汽在全厂的努力下改良技术涅槃重生。八天里,我们去过长春电影制片厂博物馆,曾经年少时跟随父辈看的电影,《刘三姐》《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董存瑞》……仿佛在自己眼前回荡,犹记得那句“为了新中国,前进!”曾经鼓舞了多少少年。八天里,我们去了中科院光机所,我们参观了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去了新中国第一块橡胶的诞生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我们前行的每一步都让我们离科研更近,离梦想更近。八天里,我们见证了老一辈人在光学领域的步步艰难,在各种封锁中踽踽独行,由零到如今中国光学的摇篮,由零到与前沿科技齐头并进的地步。八天里,我们参观了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和X射线的各种设备,聆听老师和学姐的介绍,明白一台台庞然大物如何模拟地下人类无法达到深度的高温高压环境。八天里,我们参加应化所夏令营,在介绍自己学校时,脑袋中回响的是那句“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我们认真听讲座,绝不给自己的学校丢半分人。我们游玩净月潭时,跑到离我们住宿很远的地方买野餐用具的李丽老师让我们感动不已。在骑行二十多里的路程中,是同学之间的相互扶持才使我们完成骑行。
曾经同学之间吐槽为什么学长学姐之间与老师如此亲密,为何我们与老师的关系便是高高仰望,远远尊敬,不敢说生分,亦不敢说亲密,直到此次长春之行。李丽老师和我们一起在净月潭旁驰骋,我们开心时,她为我们拍照;我们疲惫时,她早已安排好车辆等一切事宜——直到那时,我才对未来充满向往:我想像我的老师不再如此离我们遥不可及,而是接地气般与我们同乐同笑。
同样的,八天里,发生的事情太多,外界风云种种令我们难过与悲痛,至少,我会骄傲地把自己班服上的山大校徽展露出来,至少我们同学会在应化所介绍时说上一句“我爱山大”。
八天里,长春之行,让我感动的太多,千言万语难尽,文笔亦无法写尽我心中的之情,言尽于此。
【作者:2017级本科生 滕晓骞 来自单位:材料学院 责编:郝晗宇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