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暑期课程学生 李雅杰

发布时间:2019/07/26 09:09:47   点击:  

7月26日 星期五 晴

我与科幻最初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读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那时懵懂而对“科幻”无知无觉,只觉故事新奇可读;后来进入大学文学专业的课堂,又在现代文学课上读到鲁迅所译的《月界旅行》,在电影课上观赏《月球旅行记》《大都会》的片段……从儒勒·凡尔纳到鲁迅,从乔治·梅里爱到弗利茨·朗,并未有意识地去寻求科幻的我却总在不期然间与这一门类邂逅相遇。行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人文学科似乎也沾染到技术转向的趋势,这一切都激发了我对科幻文学的兴趣,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诗学与伦理问题。

尽管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我仍苦于在平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对科幻接触不多、了解不深。而山东大学文学院校友、卫斯理学院宋明炜副教授所开设的暑期课程“中国科幻”恰好可以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高密度的授课与答问亦令我受益匪浅。宋老师以电影为引入,从“科幻的五十个瞬间”开始讲起,对世界科幻史进行了详细介绍:卢奇安、托马斯·莫尔、玛丽·雪莱、H.G.威尔斯……通过对一系列文本的梳理,宋老师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总结出了科幻文学的要素:科学话语、未知世界与新奇事物。随后,他带领同学们深入发掘了科幻门类背后具有的语法、诗学、善恶观、世界观、伦理问题,着重介绍了“后人类”问题与福柯的“异托邦”理论,为看待科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在接下来几天的讲述中,他上溯至晚清,结合思想史和翻译史介绍了相应的中国科幻史内容,带领同学们细读了吴趼人《新石头记》、鲁迅所译《造人术》、老舍《猫城记》等小说。他还返回到当代,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刘慈欣、韩松等作家及其作品。在宋老师生动而幽默地讲述期间,师生多有互动,同学们充满热情地参与讨论,还一同欣赏了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与《流浪地球》。

“科幻的精神就是不能自我重复。”课程在一片热诚的掌声中结束。最后,宋老师鼓励大家不断重新打开自己的思路,而同学们也收获了全新的知识。


【作者:17级本科生 李雅杰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董佳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