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的365天征文 暑期学校参加者 武泳升

发布时间:2019/07/25 09:22:37   点击:  

7月25日 星期四 阴

今天上午,历时一周共计16个学时的《基因的转录表达与肿瘤治疗》暑期海外师资项目圆满结束。作为一名临床医学(5+3)专业2018级的本科生,从趵突泉畔来到黄海之滨,从基础医学院来到生命科学学院,回想这一周以来宝贵而又难忘的学习经历,我的内心感慨万千。

7月16日,凌晨4点30分,我踏上了岛城的土地。浓厚的海雾笼罩着青岛站,灯火荧荧的海岸线旁,栈桥依然平静地伸入海面,似长虹卧波,蔚为壮观。

“海纳百川,归流如袭,终得敛化之内里,去伪存真,祛虚求实,以此谨立于天下。”这是海的魅力,这是海的品格。首先,我要感谢李相芝教授对本次课程的辛勤付出。而作为一名跨学院的异地学生,非常感谢李相芝教授给我这次参加课程的机会。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医学院以 “医生科学家”作为对我们的最高培养目标。第一次穿上实验服、第一次拿起移液枪、第一次提取RNA、第一次在细胞培养瓶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进入实验室的半年来,我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本次暑期课程,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学习CMG课程,另外课程中江教授讲到的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科研思维的形成也大有裨益。“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这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从江教授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种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看到的是一颗年近花甲但仍然蓬勃向上的初心。在一堂课上,江教授提到自己像“牤牛”一般,我甚是感动。我认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更是要有这种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牤牛精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将以江教授的精神品格勉励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我和科研初相见,当我曾经是少年。

当新中国的70周年华诞遇见山大的118岁生日,当海外师资项目与为国育贤的初心擦出火花,当精品化、国际化、创新型、开放式的“金课”被打造,当“由大到强”的变革号角吹响……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傍晚,我走出东校门,凭栏远望,鳌山湾的海面,相比浮山湾的海面少了很多喧嚣,更多的是沉默和平静。这片海,让我陷入沉思。这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和不可能,想到即将面对的这一切,我心澎湃!



【作者:2018级本科生 武泳升 来自单位:基础医学院 责编:张名轩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