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5 10:38:40
点击:
接连下了两天的雨,赶走了持续许久的炎热,虽然空气湿漉漉得让人难受,但是总算带来了一丝凉爽。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是时候回学校了。返校之前,我打算去我们这里的邢窑博物馆看一看。博物馆离姥姥家不过几百米远,已经对外开放两年了,我还没去过。早在高中历史书里就见过“邢窑”“白瓷”“南青北白”等词语,但一直没有看过这些知识点变成实物。现在,就在家门口的博物馆,如果不去一观,岂不是遗憾?
下午雨停了,天也放晴了,我从姥姥家步行去邢窑博物馆。远远地,我看到了三个标志性的大“碗”。其实,邢窑博物馆由七个高低错落有致的碗状空间构成,还有四个小“碗”被挡在了后面。这一设计是借鉴了隋唐时期的瓷器造型,很有特色,也体现了一种历史的传承。天气不错,来参观的人还真不少,我凭身份证领取了免费票,就排队检票入馆了。
博物馆很大,在馆内负一层正中央,摆放着古人制瓷的瓷像,他们或肩扛、或手拿,还有的人推着独轮车,正从窑炉里取出烧制好的瓷器。看着看着,我仿佛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看到了挥汗如雨的匠人和那一件件凝聚了他们心血的瓷器。瓷器的两边展示了古人经丝绸之路将瓷器带往世界各地的图像。往里走,墙壁上挂着古书中记载的有关瓷器的文言文,展现了瓷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悠久与深厚。
博物馆内陈列着无数珍贵的出土瓷器:类银类雪的白瓷,类玉类冰的青瓷,华丽个性的唐三彩,惟妙惟肖的彩绘舞乐女仕俑,形态各异的马匹等……我在观赏之余,不禁惊叹于古人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馆内还挂着邢窑制瓷七十二道工序的介绍,详细讲述了邢窑制瓷的步骤。浏览一番,我发现展出的瓷器有的特别精美,有的就相对粗糙。像是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之一白釉翰林罐是送往翰林院的,就比较精致,而展出的很多大粗碗、粗罐子,则是老百姓使用的粗白瓷。这就印证了李肇在《国史补》中提到的“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也就是说,当时邢窑白瓷盛极一时,上至皇宫,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使用。
内丘邢窑其实建了三个馆:邢窑博物馆、邢窑遗址博物馆和邢窑文化体验馆。因为时间原因,我这次只去了一个馆。在这个地方时间不长,但已收获颇多。邢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我的家乡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看到邢窑白瓷重放异彩,我感到很骄傲,希望邢窑三馆是一个起点,祝愿家乡越来越好。
【作者:2015级本科生 程重阳 来自单位:政管学院 责编:宋广鑫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