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4 10:12:55
点击:
回想起今天社会实践的调研过程,作为文学院“夕望”赴淄博沂源“农村养老现状”调研团的一员,我深有感触。
作为调查地点的淄博市沂源县,被誉为山东屋脊,并且被确定为确定的享受沂蒙革命老区政策扶持的18个县(市、区)之一。沂源县不仅距离济南近,而且我们调研团的大部分成员都为山东人,在访谈时会比较有优势,所以出于调研方便的目的,我们团队将沂源设定为调研地。
从济南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就到达了沂源,下午我们又乘公交车到达了薛家官庄村。在村妇女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对村里的几位老人进行了访谈。或许是因为有熟人的介绍,尽管我们是这个村的外来者,语言沟通并不是特别顺畅,但我们的访谈过程依然可以称得上顺利。然而,在我们分散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是可以做问卷调查的人少。在妇女主任的介绍下,我了解到薛家官庄村大约有八百人,并不属于大村,并且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出村打工,老人则通常在村里种地,在下午三四点的时间,这个村或许可以称得上是“留守老人村”。村中的老人大多没有上过学,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人居多,而我们的问卷的目标群体是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子女”。其次,天气的炎热也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困难。尽管如此,在进行调研时,我们还是保持了较高的热情和耐心。
社会实践虽然还未结束,但仅从个人而言,这些受访老人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进行调研之前,我从网上简单了解了一些国家关于农村养老的政策,而这次的受访老人也基本都有农村养老保险。当我们得知每月会发一百元养老保险后,我想,老人们的对未来的希望可能是增加保费,但令我震动的是,老人都表达出一种满意的态度。“国家给发钱,还有啥不满意”,这是其中一个老人的回答。这些老年人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七十,他们从饥荒、贫困中走来,没有上学的机会,有些老人甚至一辈子都在种地。对他们而言,现下的生活可能也会因为疾病、孤独在旁人眼里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比过去已经好了太多。尽管老人们已经年过花甲,但他们依然衣着整洁;或许他们不良于行,但他们依然努力不让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从这些老人的眼里、话语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生活的尊重和对国家几十年发展的欣喜、感激。农村养老并非易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五亿多农村常住人口的大国,而现行的农村养老制度可能也并不够完善,但我们依然可以充满信心地走下去。
我想,我们社会实践的意义或许也在于此。
【作者:2017级本科生 冯笑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甘传昀 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