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9 08:59:34
点击:
所谓“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可以说曲阜在每个中国人身上都镌刻着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礼乐在此,斯文在兹,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由此发源而泽被天下,中国人民的美好梦想在此汲养而历久弥新。近日我们孔门弟子有幸能够在孔新峰导师的带领之下来到了这座圣城,进行为期三天的教学实习,这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回忆。
“萧索风高洙泗上,秋山明月夜苍苍”。徐志摩曾经讲唯有独处方能发现一地的真,我初到曲阜时便正值这样一个寂寥的秋夜,亥时刚至,古老的城市便已歇下,阒然无声,我踽踽漫步于曲阜的街道,试图品味着这座城市的真。这里虽为城市,却没有闹市的喧嚣,而富余乡村风味,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有粗鄙之感,整个城市都氤氲在了文化的气息中,少见现代高楼大厦,古朴的传统建筑分列街道两侧,仿若不亦乐乎地迎接着远客。远处的沂水在月色的浸润下涓涓流动,不期然淹入你的性灵,就连酒店的名字也多如“儒风”、“子曰”、“犁铧”,在儒学文化的熏陶下,秋夜虽寒,却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般的感动和温暖。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翌日的曲阜熙熙攘攘,动与寂自然地在此切换,现实与幻想和谐地在此交融。沐浴着秋风,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寻芳之旅。当孔老师带着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穿过沂河桥向三孔前进时,我恍惚间觉得时光交错,仿若置身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沂水春风图。初入孔庙,便觉得古迹如林,目不暇接,从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万仞宫墙”到“金声玉振”“太和元气”的柱式石坊都让我更直观地感喟着孔子包容万物的精神境界和永恒不朽的学术思想。接着便走到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发源开端,看到了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先师手植桧”和讲学的杏坛,它们穿过岁月的迷雾而透露出了古朴神秘的幽光。再往前走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只见九脊重檐,黄瓦覆顶,各式斗拱,雕梁画柱,双重飞檐上刻着雍正皇帝的御笔大字,气派辉煌。

游览完孔庙后,紧接着我们跟随着老师来到了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孔府。孔府的牌匾有两个,外为皇帝御赐,内为孔家后人题写,寓示着儒家朴素的家国情怀。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纪晓岚所题的一副颇有讲究的长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富”字缺一点象征着财富无穷,而“章”字竖出了头暗示着文章通天。然而孔府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其显赫的地位而是孔家严谨正直的家风。老师给我们一一介绍了孔府的罚跪石、严嵩坐过的冷板凳、象征着贪欲的野兽和“开门见山”的景致,让我不禁感慨先人虽逝,家风依旧,儿孙明理,生生不息。
“桧柏参天秀色侵,云烟高郁郁素王林”,秋日的孔林愈发苍凉,古木森森,百鸟寂寂,我们踩着厚厚的落叶跟随孔老师前去祭奠孔子,当我站在庙前深深地鞠躬时,不禁怆然而泪下,斯人已去的悲凉氤氲而生,我感激孔老师给我们这次祭拜的机会,我心中一次次地告诫自己不能懈怠,君子之仁,圣贤之风必将长相久矣,世相传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三日的曲阜之行虽然结束,但这次“寻芳泗水”的求学之旅已然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追寻圣人之道,感悟恩师之理,虽值萧瑟秋日,如沐春风。
【作者:2016级本科生 武铄芯 来自单位:政管学院 责编:马慧星 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