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9 09:20:06
点击:
早上九点半,负责馆际互借工作的芮晓晨老师向我电话汇报:“历史文化学院宇汝松教授需要的文献《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终于拿到了,我们应该如何……”我给出了处理意见,并提醒这位敬业的图书馆员注意,做好服务档案的整理工作。
我的思绪并没有因为电话挂掉而回到现实的工作中,相反,一个月来,为宇汝松教授提供专业文献的过往,像播放电影一样,一一闪现在我的眼前。
九月末,历史文化学院知名学者宇汝松教授向我馆求助,希望我馆能向他提供他研究所需要的部分历史学经典文献。
我馆领导接到这个请求后,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马上组成了由姚传义副馆长牵头,宋西贵、李修波等老党员和馆际互借员芮晓晨构成的应急小组,专门处理宇教授的特殊需求。截止到今日九点半,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应急小组已经为宇教授完成了《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第二集,《周易究原》与其儒学解释,《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全八册)等文献的传递工作,及时解决了宇教授的科研文献需求。
因为没有想到能够这么快、这么全地拿到相关文献,宇教授对我馆应急小组的工作高度赞赏,不仅多次向我们表达衷心感谢,同时还将他高兴、满意的心情传达给了图书馆领导。
这是图书馆将信息服务应用于服务学科、服务学者的典型工作案例,取得了理想的工作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归因于图书馆高效的学科服务体系和理念。从接到读者请求,到读者拿到文献,表面上看只有馆际互借小组在运行,实际上馆长、管理人员和馆际互借员组成的应用小组都在动,是应急小组集体努力的结果。二是归因于工作人员的无私付出。为了让宇教授早日拿到文献,应急小组的工作人员放弃了参加个人学习(教育部项目申报经验)的宝贵机会和SciVal培训的时间,专心处理宇教授的需求。特别是在拥有文献相关单位不愿借出文献的前提下,他们运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高度责任心,多次与有关单位沟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终于说服相关单位将不愿外借的文献,成功借到了山东大学,交到了宇教授手中。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18:40,下班时间早已经过了,在这安静的办公室里,我忽然想对这项专题学科服务做一个总结,很想借此表达一些我的感谢,并将这些感谢与全校支持图书馆服务的人们分享。
首先的感谢,送给历史文化学院的宇汝松教授,正是您的文献需求和对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支持和了解,才让您在需要某些在学校无法获取的文献时,选择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和馆际互借。这让我们运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服务网络,高效、全面服务于学校学科和学者的能力得到了机会展示;
其次的感谢,我要送给我年轻的同事芮晓晨、王海郦等老师,正是因为你们的努力工作、耐心沟通和积极配合,才让这项学科服务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并取得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
最后的感谢送给图书馆的领导,正是你们对图书馆学科服务和馆际互借的信任和任务安排,才让我们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科专家的机会。有了这种机会,我们才能够让师生了解我们的敬业和专业。
写下这些文字时,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校园里华灯初上。回首北望,知新楼在夜色中显得高大而肃穆,而我,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员,还沉浸在为学科和学者服务后的愉悦里,心情分外明亮。
最后是个提醒。当您在科研活动中实在找不到某种文献时,不妨考虑一下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中心,实在找不到和一下子找到,中间可能只需要一通电话。
【作者:工作人员 李修波 来自单位:图书馆 责编:马慧星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