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的365天征文 口腔医学院本科生 张舒凝

发布时间:2019/11/01 09:29:33   点击:  

结束了满课的一天,我躺在床上,耳机是川子低沉的“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同时qq滴滴地响个不停,五年制的我看到班群里高中的兄弟们或保研或在准备考研和出国,思绪连同夜幕一起落下,于是点开最熟悉不过的“倒offer”头像, “我们都好羡慕有学上的大佬们,但同时我也太爱现在的生活了”,发消息时我也许是平和地会心一笑也许是难掩的激动,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365天是由一天一天组成,我在这一天一天中点点滴滴地体会爱与成长。我知道三年前我并非因为热爱而选择了“口腔医学”这个专业,甚至冗长繁杂的课程与高强度的考试曾让我后悔。但或许正是因为它“马拉松”的特质,在与其相处的长跑中,“日久生情”或许比“一见钟情”更合适。而我所pick的现在生活是非机械式的重复,上午理论下午实验每天都有新发现。

理论课上,老师用“今之视昔”的手法层层递进地帮我们从时空顺序理清疾病的所以然,每每谈到诊治的发展变化便将课程推向高潮,而讲台下真的是“听取‘哇’声一片”。因为你不知道是哪一个新的一天,你会发现现在的拔牙创伤越来越小、口扫越来越智能、修复体那么真实、CT那么清楚等等等等,你会感慨一代一代新的药物、新的材料、新的设备、新的学习与新的经验推动了术式的改善,成就了更高的质量保障与更舒适的诊疗体验。而下一个高潮老师会抛在“恰吾辈少年”的“路漫漫修远”上,因为这注定是一场既充满问题又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在听到现存难题与当下前沿时每一个蹙眉少年都默默记下,标注下大大的问号,留下体会与摸索的余音。于是每天早上七点的起床变得有所期待,在遇见这个专业的第四年,终于发现背书并非学医的全部,每一个“如何才能更准确更好”的思考都很难同时又好有趣!

说到难,想起每个下午实验室里此起彼伏的“好难”,而我的实验报告纸上,几乎每次都会写“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写得清清楚楚:“颈部向近中颊侧倾斜,近舌尖接触he平面,远舌尖、近颊尖离开1mm,远颊尖离开1.5mm。”而当你拿着滚烫的蜡勺时,你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烫下多少蜡,哆哆嗦嗦地找到合适的地方、烫化,将人工牙放置,咦?倾斜多少?1mm、1.5mm企图我的眼睛和手是刻度尺吗?一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在我的手里可能是烫蜡、放上、观察不良、拔下、烫蜡、放上、观察不良、拔下的n次循环,于是有了临床技工一天40副义齿与我4天一副义齿的差别。当我觉得排牙仿佛是我难以逾越的鸿沟时,牙科手机的使用给了我新的挑战。那个在患者口中高速旋转的东西,在老师手里就像握着一支笔一样,哪里需要磨哪里,轻巧灵活。而我想清楚该在哪里磨、并用口镜反射看清楚位置后,拿过手机接近假人模型,这时我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疑惑,这反射的视角也太别扭了吧,还要保持和牙面的垂直,想钻进假人的嘴里的看个清楚!手机开始变得笨拙沉重,从哪里寻找支点,深度2.5—3mm,磨1mm宽,抬起1mm再水平做出鸠尾,关键手机还喷水,瞬间口镜变糊,脑子里是明明白白的对手机车针的呼唤:“where are you!”

当然最后,这些实验都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踉踉跄跄地或长舒一口气或纠结于哪里还可以改善地完成,她们一次次俯身的瞬间、一句句或鼓励或点评的话,都消逝着你心里的那份恐惧,将你的脑、眼、手、手机渐渐连成一条线,并让你觉得这必须逾越的鸿沟多了一份温情。离开实验室的路上看到正在准备临床技能大赛的学姐,她们不断练习的身影在夕阳下拉长,既单薄又厚重。我想如何在“唯手熟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是智慧,而“熟后生巧”的改善与创新是更高的智慧。

后浪与前浪啊,自始至终都并非单方向的关系,每一朵浪花都是承上启下的奔涌向前又不断为后浪蓄势,而我这颗水滴曾阴差阳错落在在“口腔医学”的海洋上,虽举目汪洋但我清楚是在向前,而这奔腾的一路上感情与感动的积累裹挟理性的成长,让我渐渐爱上这片海洋。我又给闺蜜发去一条消息:“一帆风顺固然美好,但我更爱乘风破浪,也愿你早日拿到offer。”

耳机里仍是单曲循环,我感动于蔡蔡唱的“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超儿的那句“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也在脑海久久回荡。这歌写给航天我却认为是唱给每个青年,对所选择的事业一天一天的更热爱与再拼搏,无数小我的汇聚,正渐渐形成班群里的那句总结“都有光明的未来”,而这句话的主语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多一份沉甸甸。


【作者:2016级本科生 张舒凝 来自单位:口腔医学院 责编:宋尚谊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