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30 08:38:42
细细回望,我已与所承担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红领巾先锋号”少年思政教育系列课程》相伴近一年了。最近正值项目宣传集中期,如山的教学设计与公众号素材占据了我几乎所有的课余精力。适才终于完成了一个模块的审查修改,晚间项目组集体学习的材料与主旨发言也已备好,突然多了一段宝贵而久违的时间盈余,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回忆起自项目筹备以来的这段不寻常的日子。
我学会了抉择与主见。去年三月,本科生院下发的一纸通知开启了2019年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正值大一的我们第一次如此亲切地接触到“创新”“创业”这组“高大上”的词语。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兴趣专长,5名敢想敢干的“萌新”就这样集结起来,开始了一项之前从未踏足、但却无比向往的“磅礴”工程。经过一周余的讨论与研判,我们递交上了那份准备已久的立项申报书。盼望已久的答辩会,迎来的却是一场猛“怼”,评委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十余条意见与建议。那时的我们十分困顿,是坚守初心还是大作修改?项目组无数次的激烈讨论、唇舌争辩后,我们有选择性地接受了老师们的意见。辅导员的一席话让我们至今犹记:“不管最后如何进展,项目还是由你们自己来完成的,老师们的建议应当参考,但不要因此踟蹰不前。”
我学会了团结与感恩。院级获推。来不及惊喜,大家就第一时间对项目计划书进行了反复修缮,与指导老师探讨琢磨,并参加了校级评审。几天后,评审结果公布,我们赫然发现,自己的项目在国家级名单之列,我们都想佯装沉稳与淡定,但欣慰与欢喜已溢于言表。回首从观点萌芽、团队组建以来的奋斗点滴,当脑海中又一次浮现起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和一次次帮我们打磨材料的细致与耐心,我第一次感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老师们的敬业操守和无私奉献。
我学会了容错与思变。为了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视频课程,我们将影像采集范围扩展到了全国各地。第一站是青岛市辖区,这个我们朝夕相处的城市给了我们“出师”的佳绩。但是当我们满怀憧憬踏上去北京的列车时,盛夏的骄阳、森严的治安、车水马龙的街巷、特殊的定位,打乱了我们的预定行程。那是我们第一次感到,自己的阅历竟是那样肤浅,自己的力量原来如此绵薄。那个下午,我们想静下心来去触摸和体悟这陌生而又熟悉的京城。游玩谈笑中,哪有人那样无忧无虑?谁的心没较着一股不甘的劲?难道这就要结束了吗?一路的艰辛努力、摸爬滚打,难道都要付诸东流?怎会?回寝后,我们连夜讨论项目方案,革新方式,转变思路。在困难关头,没有比坚忍与团结更好的出路。
我学会了体察与担当。项目改革后,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疫情期间,项目组积极开拓条件,播音岗位成员自费购置专业录音设备以保证公众号音频质量。至今仍记得,浩淼同学积极统筹课程建设工作以保证各条业务线运转进展有序,文景同学一人承担起了一个年级的备课任务,莉力同学调研各方教学材料直至深夜,白婷同学精心梳理财务票据无一疏漏……这也是我们当初的庄严承诺,团结一心,永远乐观向上。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项目收官在即,一路走来,虽工作繁琐,但不觉乏味,倒是乐在其中。聆仰老师的精彩课堂之余,能用自己的闲暇时光做点自己喜欢而有意义的事情,以此增长社会阅历、丰富实践才干,我想这才是时代和国家对大学生的真正期许,更是学校为我们提供诸多宝贵机遇、厚植一片成才沃土的应有之义。
微信的图标突然闪烁起来,打断了我的思绪,组员们已经做好了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奋斗永无止境,万事尽可期待。愿我们始终怀着这份纯真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奉献的情怀,绘就芳华青春的无限精彩。
【作者:20180级本科生 武宸羽 来自单位:法学院 责编:龚英杰 蒋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