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5 10:00:00
点击: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六月的开始,天气晴好。
本周,我主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了。庚子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本就历历可数的见面课改为线上进行。本以为这样的形式,会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但活力满满的山大学子们,却带给了我一些意外的惊喜。
时间倒回到四个月前,刚经历了一次试讲即将登上新学期讲台的我,得知需要开启一段时长未知的“主播”生涯。授课两年有余,面对学生已经基本没有了初来时的慌张,听到这个消息后我还是思索了很久:这门线上学习、线下互动的课程,该如何全部转为线上进行?同学们还愿不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隔着电脑屏幕,我的引导会不会石沉大海?我终于体会到了“主播”的担心:会不会没有人回应我?
带着新奇又紧张的期待,我的第一次线上课程如期而至。在给第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也许是互相之间不熟悉,同学们确实不似往日的踊跃,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让我有些失落。在与心理中心的老师交流后,我改变了授课的方式,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增加了开放性问题的数量,并在小游戏环节开启摄像头与学生一同进行。成果斐然,同学们开始在直播课程的群聊内热烈讨论,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最后一次主讲课。在课程的后半段,我问到同学们在家的情况,一位同学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收养的流浪猫,分享了她初入大学的迷惘和与自己的猫咪互相拯救的温暖故事;还有一位同学提到自己试着通过沟通,缓解母亲的困扰。回想整个上课过程,多数时间我扮演的其实是一个倾听者,但如果大家愿意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愿意倾诉自己的困扰、愿意实现自我探索,我想这门课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
通过线上的交流,同学们之间已经逐渐熟络,谈及这学期的课程上有什么小遗憾,几位同学提到了没能在校园的课堂上见到老师和同学,这个小遗憾却让我有些小欣慰——至少大家的课程体验是轻松愉悦、有所收获的。
今天阅读完学生的论文,本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正式进入了尾声。短短的一个学期,每位同学的发言都还历历在目,临别有三愿:一愿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二愿高山流水,友谊常在;三愿归期可期,岁岁常相见。
【作者:教师 刘梦瑶 来自单位:材料学院 责编:国千卉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