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安徽凤阳文化资源调研团成员 孙辰睿

发布时间:2020/07/30 08:53:31   点击:  

7月30日 星期四 阴

今天是我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赴安徽凤阳文化资源传播与转化线上调研团”社会实践调研的第三天,也是计划中的中期实地采访阶段。由于疫情原因,大家不能线下聚集,我们的实地采访就只由家住调研地点的我来进行了。

为获得更准确详实的采访结果,使调研报告能尽可能完备而深入,我在前期调查阶段就精心选择了4个受访者并与他们取得了联系。他们分别是凤阳凤画从小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我的发小——小陈;凤阳本地人,年轻的女大学生小柳;在凤阳居住了几十年的原城建局局长范先生;以及明史研究会成员黄先生。前期的准备工作为我采访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日是正式采访的日子,在前期与采访对象进行了时间与采访方式的沟通后,我选择了小陈——范先生——黄先生——小柳的采访顺序。上午九点,我与小陈约在了一家咖啡厅见面,在这里我向她提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并得到了详尽的回答。采访结束后,我卡准时间再次启程前往范先生家中,于当天上午十点半进行了采访。由于黄先生行程安排的问题,本日的第三次采访选择了微信电话的形式,黄先生耐心地一一解答了我所询问的关于鼓楼等凤阳历史建筑遗迹的相关问题。下午六点,我与小柳在公园见面,并进行了今天的最后一次采访。

这次采访是我第一次单独进行采访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特殊的经历,我受益匪浅。首先,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事前的充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前期的调研阶段,我和其他小组成员对凤阳文化资源的相关公众号宣传、自媒体视频以及学术文章进行了初步的收集整理,对我们的调研对象有了基础的轮廓认知,调查问卷更是经过了多次修改,为采访问题的设置打下了基础。事前与采访对象的准备也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其次,采访过程中的氛围与引导对结果十分重要。由于没有经验,我们的采访前期基本处于“一问一答”的状态,未免有些小心与拘束,而后来我发现,随意闲聊的状态倒是容易得到更多的消息,但如何引导话题不会在闲聊中过于跑偏,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难点了。最后,我认为采访工作中应对采访对象的要求予以尊重。就比如今天的4次采访,出于对本人意愿的尊重,小柳和小陈的采访我留下了音像资料,而范先生和黄先生则并没有进行此类记录。尊重他人意见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

首次独立完成采访的经历给我带来了不少经验与思考,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会吸取前期经验教训,努力使我们的调查工作更加完善。


【作者:2018级本科生 孙辰睿 来自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甘传昀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