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11 08:30:39
点击:
结束了漫长的考试月,我们开始了实习前培训,为进入临床做准备。今天,我们培训的内容是急救技能。虽然已经学习了四年的医学相关知识,但我却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急救技能培训,每每想起来都觉得有些遗憾,今天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离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更进一步。
今天急救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心肺复苏(CPR),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可是真正会实施CPR的人却很少,在我国的普及率很低。老师向我们介绍,平均每天有约1500人会发生心脏骤停,而在我国能得到施救的人却仅有1%,这与许多国家都相差甚远。
围绕着“何时实施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及“AED的使用”等内容,配合视频、动画等,老师开始了教学。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随着老师的讲解和视频的动作默默练习着按压的手势、频率与力度,最后,老师还为我们简单介绍了抢救窒息患者的“哈姆立克法”。讲解完成后,我们便分组在假人身上练习,假人可以及时反馈我们的按压频率和力度等信息是否合格。
由于实施CPR时,每五个循环要检查一下患者的恢复情况,因此我们练习的时候也是以五个循环为一组。初次实施的我不太熟练,按压的频率和深度都不太标准,尤其是按压深度,几乎每次都达不到要求。五个循环只需要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但却让我感到手上的力气已经用完了,想到那些为了救人坚持做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以上的医生们,我不由感到由衷的敬佩。同时,我也不禁在心中问自己,心肺复苏做得并不算好的我,真的可以帮助到患者吗?对此,老师说道,我们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对患者的帮助,即使做得并不完美。
很快,我们的培训结束了。在今天的培训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项实用的急救技能,也在老师振聋发聩的话语中明白了医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老师告诉我们,医生不仅仅是疾病的救治者,也是健康的促进者,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也要承担起普及医学健康知识的责任,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普及率。每多一个人掌握心肺复苏,患者获救的可能性就多加一分。我也将尽自己的努力向家人、朋友普及急救知识,为提高心脏骤停的救治率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2016级本科生 周珂 来自单位:口腔医学院 责编:甘传昀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