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文化”社会实践团成员 闫柯笛

发布时间:2020/08/19 09:08:48   点击:  

8月19日 星期三 晴

秋意微现的今日,寻迹文化团队的教案编写活动也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次总结例会召开之际,我的心脏止不住咚咚跳动——设计少儿导读教材,于我毕竟是第一次。有哪些地方需要打磨,抑或是全稿思路都需要再议?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绪,我加入了网络会议室。

组长清晰沉稳的语调让我逐渐安心,她精辟地总结出各个团队成员第一阶段教案设计中的亮点与不足。总结到我的时候,暂时消解的紧张感再一次席卷而来,而最后的答案是写作思路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认同。喜悦像潮汐般一脉脉漾在心头,而之后便是复盘与总结,以期在下一次能够做得更加完善。

会议结束,我开始细细回想此次编写教案的过程。坐实“关照孩童心灵世界,实现古今情感共通”成为我面对的一大难题——如何突破中小学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字词梳理、内容介绍、诵读默写、真题演练等流程式导读的局限性,让孩子在古老的文学体裁下感知远去的时代、回味发自肺腑的情感、领略古典诗词中感动新发的生命力量,以赤子之心入澄明之境?这首先离不开团队强大的凝聚力:第一轮小组会议中,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在头脑风暴中拓展彼此视阈——抢答通关、诗人朋友圈、七色花收集、角色扮演、绘情绘景……生动别致、贴合儿童心灵的课堂互动模式如斛泉般流溢而出,创新思维的锋芒亦得到深度磨砺。

而“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编写实践中的反复试错更使教案的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在“自然物”一节中,原有择取多种不同物件一一剖析的设计理念在编写过程中陷入瓶颈,博而不一的庞杂感让我感到无所适从。而灵感却在陷入困顿的谷底时从心中闪过:应当让孩子掌握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模式,而非既定经验的机械叠加;后者昭示着落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而非涵育人文核心素养。由此,我将物件简化为具有鲜明代表性的竹子,运用“物-器-道”的思维模式,建构竹中空、劲节、四季常青等外形特质与“便凌云去也无心”、“长驱三九领风骚”的等精神气节的关联,并引申至士人的人格理想——君子,让孩子们真正掌握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意涵的内核,并引“梅、兰、菊”等具有相似人文意象以抽签赏析市局的形式助其举一反三,深化巩固。

今日复盘反思的最大收获便是终于理解古人“教学相长”之意。在此次社会实践第一阶段教案编写的“躬行”中,原本僵化的思维模式也在编写教材的进程中得到纠偏:以充满童趣的视角对世间万物进行重新体认,长新长美之乐流转无穷。期盼这份小小的心得,能助我在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中继续突破创新,编写更加贴近孩子心灵的唐诗宋词导读教案吧。


【作者:2018级本科生 闫柯笛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赵雨晴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