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19 09:51:19
点击:
8月18日,市里下了高温橙色预警,寻访团“写下你的记‘疫’”线上短文征集活动还在继续,“无穷的远方”正有“无数的人们”在辛勤劳作。今天也是开学前团队的最后一个活动日,按计划,要再发两篇推送,要整理好之前的视频资料,要继续转发和宣传短文征集活动……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综合报道的通讯里出现了一行行文字。
组织这次社会实践,是我当初在社区做防疫志愿者时就萌生的想法,获得山东省大学生“青春贡献奖”则更坚定了我继续上下求索的决心。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见证过基层防疫工作者的严阵以待,也清楚学生群体的生活状态;但我更清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疫情之下,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抗“疫”录,我自己之所见、所做、所闻、所感亦不足为观。如今,大街上又恢复往昔的人流攒动,我想以我们十位山大学子的视角,尝试用我们的描摹和记录勾勒出整个社会抗“疫”画卷的冰山一角,但求战“疫”勿忘,故名曰:记“疫”犹新。
打开工作记录,我从上往下数一遍,又从下往上数了一遍,最后缓缓码出“30”这个数字。半个月来,我们采访了来自十几家单位的三十余位人士,其中有在山大学习或工作经历的共计十七位。至今清楚地记得,枣庄团市委副书记、1996级校友李光玉对我说,群团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做;滕州市南沙河镇北池村党支部书记助理、2013级校友张达讲到,不要攀比谁干多干少,以防住疫情为核心;山亭区人民医院的援鄂医疗队队员梁维维向我们讲述在机场含泪挥别武汉的场景……
我精挑细选了八张配图,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张在柴林社区的合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线下实践的最后一站,我们在山城街道郭庄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入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身为脱贫享受政策人员,他们的衣食住行并无烦恼,在提到社区在脱贫攻坚和防控疫情上的工作时,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感谢。随后我们一行人来到柴林社区,举办了团队的“疫过天晴,同心筑梦”总结分享会。要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一路上团队见到了许多人,遇到了很多事,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场新冠疫情,队员们又重新得到不同的体会。在党员干部的眼中,防控疫情和保障民生是重中之重;在企业家眼中,复工复产是最紧迫的事情;在老师眼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证有质有量线上教学;在同学眼中,如何更好地自我约束是放不下的难题……
半个月来,团队成员以极高的工作密度完成了这些来之不易的任务。闲暇之余,把这段经历一页一页地翻阅,也让我明显感受到人们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在不久的将来,作为社会主力军的我们,将接过上一辈人护佑一方的接力棒。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勇于承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缅怀过去也是为了开创未来。“明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为此,团队始终致力于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入思考新冠疫情之于社会个体和整体的影响,在时间的纷繁交错中找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学校祝福,向祖国致敬。”这是我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感悟最深的一段话。追寻一段记忆,邂逅一场因果,我们是行走中的山大人。
【作者:2018级本科生 韩建宇 来自单位: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责编:赵雨晴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