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31 09:43:18
点击: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最近在整理活动材料的时候,我对这次社会实践感慨颇深。非遗对我们来说似乎很遥远,其实不然,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各种非遗文化的身影,中国人一直在中华文化留下的印痕之下,缓缓前行。
暑假之初,学院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我们专业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加之自己的兴趣,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开始了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希望能够从最熟悉非遗的人开始,探寻非遗的前世今生。
我和几位同学在山东、福建、河北等地分头展开了对汉字书法、金石篆刻、风筝制作、雕版印刷、冀派内画、水仙茶、崖头大鼓、蛋雕、刻瓷、粗布织布等非遗传承人的采访。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蛋雕与刻瓷的双料传承人单孟渤老师。在采访中,单孟渤老师不仅向我们介绍了蛋雕与刻瓷的技艺与突破,还向我们诉说了他与蛋雕刻瓷的相识相知。单老师早年间在出差途中偶然接触刻瓷,一向擅长美术的他对这项技术颇感兴趣,从此就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现在,单老师进行刻瓷与蛋雕创作已有三十余年,家人也从一开始的反对到逐渐接受,单老师的作品更是逐渐深入,蛋雕的镂空雕刻线条达到了0.2毫米,令人敬佩!此外,单老师的作品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去年单老师创作了《开国大典》的刻瓷作品,以此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今年疫情期间,单老师还创作了关于抗疫的系列作品,讴歌抗疫一线人员的巨大贡献。在采访的最后,单老师还说到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因为兴趣开始了刻瓷与蛋雕创作,并逐渐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他对非遗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了解了不同的非遗,有我熟悉的,也有我从未接触过的。在了解这些非遗的同时,也了解了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他们也是中华民族一代代匠人的缩影。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他们拿起手中的工具,一点一点地刻画着中华儿女坚持、勤奋、积极向上的身姿,留下了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件件器物,在璀璨的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2017级本科生 国千卉 来自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责编:杨小雪 谢婷婷】